感知山东记者谈|从“好客”到“宠客”,山东文旅如何凭“晴天险”破圈?
2025-10-09 11:37:22 来源:中国山东网


收藏

分享

字号设置
编辑:孙新忠 责任编辑:张歌
当金秋的红叶染红齐长城的山脊,当海岱楼的灯火点亮中秋的月色,淄博以一场覆盖300余场活动的“文旅盛宴”,为国庆、中秋双节写下了生动注脚。从登山赏叶的生态之乐到工业研学的底蕴之探,从沉浸式演艺的古今对话到美食市集的烟火升腾,淄博市以“多彩中秋 国庆淄游”为主题,通过产品创新、业态融合与消费扩容,不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双节成绩单”,更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产业共兴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国庆假期,齐鲁大地文旅市场活力涌动。截止到10月7日,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单日接待游客404.9万人次,同比增长5.1%;营业收入达1.76亿元,同比增长3.8%。在5A级景区接待量微降的背景下,文旅收入仍保持稳健增长,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人次同比激增26.66%。数据的背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山东文旅正在完成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从大明湖画船上的诗词摇曳到灵岩寺千年禅境的实景演绎,从麻大湖马拉松的活力迸发到乡野矿坑探险的别样体验,这片儒家文化发源地,正以一场全方位的“体验革命”,回答着从“好客”到“留客”的时代命题。文化活化: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共鸣”当灵岩寺的千年禅意与扁鹊医道在实景演艺中交织,当山陕会馆的戏台再现商贾云集的繁华,当济宁博物馆的碑刻在互动中“开口说话”,山东文旅的叙事方式正在发生质变。传统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沉浸的时空剧场。这种转变直击当代旅游的核心诉求——游客要的不是走马观花的“看过”,而是身心参与的“经历”。文化资源大省如何避免“端着金饭碗讨饭”?山东的实践表明,唯有将历史基因转化为当代语言,让文物“活”起来、让故事“燃”起来,才能打破“有说头没看头”的困局。从神医扁鹊的穿越对话到碑刻拓印的亲手体验,文化认同在互动中生根,这正是文旅从“观光型”迈向“体验型”的关键一跃。业态融合:从“单打独斗”到“跨界共生”大明湖的画船载着月光与诗词摇曳,博兴麻大湖的马拉松与湖光山色同频共振,日照音乐节的海风裹挟着摇滚乐与烟火气……“文旅+”的无限可能,正在山东催生“1+1>2”的化学反应。体育、音乐、艺术、农业不再是文旅的“配角”,而是共同构建消费场景的“拼图”。文旅产业的边界正在消融。山东的跨界实践揭示了一条新路径:以文化为底色,用“融合思维”打破行业壁垒。当游客因一场马拉松驻足湖畔,因一支乐队邂逅海岸,文旅便不再是孤立的目的地消费,而是成为连接多元生活方式的枢纽。这种“泛文旅”生态,正是从“引客来”到“让客留”的核心引擎。特色深耕:从“千景一面”到“一域一品”当游客避开人潮涌动的热门景点,转向历城泉韵的矿坑探险、红叶柿岩的田园诗画、青阜农耕的剥茧制盐,一场关于“原真性”的旅游革命悄然开启。山东不再执着于“大景区”的规模效应,转而挖掘散落在乡野巷陌的“小而美”——这里没有标准化的流水线体验,只有带着泥土气息的地域个性。旅游市场的分层化趋
当非遗集市遇上数字敦煌,当古建模型对话现代科技,当传统景区焕发时代新意,这个国庆假期,山东正以一场全方位的文旅供给侧改革,诠释着深度融合的“破圈”之道。
-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