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本网时评正文

感知山东记者谈丨潍坊滨海奔向民营经济发展“新春天”

2023/6/5 14:49:53   来源:中国山东网    

  民营经济是滨海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截至2022年,滨海区共有市场主体1.93万户,登记在册民营企业0.69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滨海全区80%的工业产值、50%的GDP、50%的税收和60.8%的城镇劳动就业,成绩喜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凝聚着滨海全区上下真抓实干、务实进取的智慧和汗水。

  如今,滨海民营企业活力迸发,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社会贡献持续提高,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创新创业的主战场。

  发展动力——民营经济挺起工业经济脊梁

  当前,穿行在滨海大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企业生产热火朝天,招商引资快马加鞭,民营经济呈现一派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民营企业展示着动能转换、蝶变转型的发展成效。

  东风浩荡鼓帆行。滨海经济社会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民营经济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滨海区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民营经济强基固本、优质民营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实施“5325”培育计划,不断扬长特色产业优势,重抓项目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创新,滨海民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升,谱写了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2020-202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0%,比同期GDP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是推动滨海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占GDP的50%左右,民营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壮大。

  前期,潍坊市发布2022年潍坊民营企业100强名单,滨海区上榜数量达26家,民营企业100强、民营企业创新力100强上榜数量全市最多;系列榜单上榜企业总数达17家,列市属开发区第一。

  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滨海各个领域的贡献不断提高,在增加税收、吸纳就业、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滨海税收收入的50%以上来自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劳动需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22年,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占比为60.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成为吸纳新增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投资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滨海区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持续上升。2022年,民间投资增长3%,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70%,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百强榜单见证了近年来滨海“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发展速度,呈现了滨海民营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争先进位和高位攀高,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拉动滨海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活跃市场的“主力军”、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走出去”发展的“排头兵”。

   创新活力——民营经济生机迸发

  科技创新,是撬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杠杆”。滨海区深入推进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着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工艺创新、产品优化,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潍坊滨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氯乙酸生产企业,公司生产装置原采用间歇氯化工艺,工艺过程复杂,现场操作人员多,自动化控制程度低,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该公司一次性投资6170万元,组织研发力量,将现有间歇氯化工艺升级改造为连续氯化生产。改造实施完成后,简化了工艺路线,提高了安全性能,改造后氯化反应转化率较改造前提升了10%左右,且主要原料单耗明显减少,在行业内遥遥领先,一次性解决了生产与安全问题。

  重点技改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也是撬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滨海区坚持政策引导、推动现有企业提质升级,滨海区制定《滨海区推进“五个优化”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全区重点民营企业制定“五个优化”一企一策实施计划,引导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当前生产经营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对生产装备进行更新改造,支持“老企业”上新创新,实现“老树发新枝”。

  同时,滨海区高度重视“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育苗造林”工程,建立“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培育库,精准帮扶指导,一大批专注实业、掌握“独门绝技”的优质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目前,全区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产品)企业2家,省级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1家;“专精特新”企业55家;“瞪羚”企业11家;“隐形冠军”4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1家。维生素、蛋氨酸、澳系阻燃剂等40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位。

  环境引力——打造民企奔跑快车道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做活民营经济,滨海区在推进民营项目建设、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推出“保姆式”服务、深化“放管服”和“只跑一次”改革等组合拳,精心为民营企业成长培育肥沃土壤,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使这里成为企业家想来、来了能扎根、扎根后能枝繁叶茂的创业热土。

  “一粒种子的成长,离不开水分、空气和土壤。引进一家企业就是播下一颗种子,它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长环境、发展环境、社会环境。”滨海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当好企业的“联络员”“服务员”,帮助企业缓解压力、破解难题、拓宽发展道路,让企业轻装上阵逐鹿市场。

  优化环境抓服务。滨海区全面落实“一号改革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全链条、全周期审批服务,取消8项审批服务事项和15项前置条件,推行施工许可“五证合一”和市政管理类审批事项“多证合一”,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

  企业需要什么,就解决什么,滨海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上铆足干劲。聚焦企业核心诉求,滨海区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组织全区400多名党政干部包靠区内企业、重点项目,推行“专班”服务产业链制度,建立企业问题“直通车”机制和一线“蹲式,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收集并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融资、用地、上市等重点问题3500余个,目前问题已全部办结。

  问题在解决,环境在优化,信心在提振。回首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政府导向、政策引领、发展环境等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直面未来,滨海民企活力不断迸发、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大……其势已成,滨海民营经济发展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文/孙小茹 于飞)

编辑:伊帆    责任编辑:王圆圆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