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正文

山东“十强”产业深观察|向海图强,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2021/9/14 9:53:50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山东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现代海洋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劈波斩浪勇向前:

  2020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占山东地区生产总值的18.0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48%。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4处、占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繁育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蛟龙号、向阳红01、海龙号、蓝鲸1号、蓝鲸2号……“山东造”大国重器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长鲸1号”“国鲍1号”“耕海1号”……山东“蓝色粮仓”全面升级。截至2020年底,山东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超过2500亿元,引领全国深远海智能装备化养殖浪潮;

  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8.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6万吨;

  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6.9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沿海港口群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综合实力居沿海省份前列;

  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山东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1.5%,“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碧海蓝天成为山东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蔚蓝的海域,蕴藏着山东未来的发展密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山东奋力蹚出“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海洋强省建设新路子,向海图强,蔚蓝可期!

  █文章原文

  向海图强,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陈晓婉

  9月12日16时31分,随着34号风机在海阳市南部海域徐徐转动,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首批风电机组顺利并网,成功发出山东第一度海上风电。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向海图强,山东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培育海洋优势产业。2020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0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48%,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54处,占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

  耕海牧渔,“海上粮仓”增量又提质

  乍一看,不过一池清水;细一寻,方见一尾尾体色透亮的脊尾白虾幼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张秀红拿网网起一尾,量一量尺寸,又将其轻轻放回池中。

  每年到了虾的繁育季,张秀红等研究人员都会来到日照海辰水产有限公司育苗室作试验。“脊尾白虾不同于中国对虾,一年可以多次起捕养殖,而且它的耐盐碱能力较强,是一种非常适宜开展盐碱水养殖的经济虾类。”张秀红告诉记者,如果试验成功的话,不仅海辰水产可以实现种苗的全年繁育,而且可以提升盐碱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这个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小海村的水产养殖公司,由30多年前的小育苗场发展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中国对虾良种场,可年产越冬中国对虾“黄海3号”亲虾2.6万尾,年产中国对虾无节幼体230亿尾,虾苗2.8亿尾,对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海水池塘养殖品种更新换代、产业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在的涛雒镇,紧紧依靠科研院所力量深耕水产养殖业,目前已发展200余家水产育苗场、育苗户,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繁育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海洋是人类获取优势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山东的海洋渔业在科技助力下,不断地由沿海滩涂、近海向远海延伸。

  九月开海季来临,当万船齐发外出捕捞时,远耕深海的万泽丰渔业早已完成秋捕。在日照以东130海里处的养殖网箱“深蓝1号”,三文鱼首次规模化收鱼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深远海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

  深远海养殖打破传统近海业态重叠、望洋兴叹的局面,不仅是“深蓝1号”,“长鲸1号”“国鲍1号”“耕海1号”……当前,山东“蓝色粮仓”正在全面升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作为国家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截至2020年底,山东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超过2500亿元,正在引领全国深远海智能装备化养殖浪潮。

  装备支撑,大国重器夯实深蓝根基

  8月22日,由中集来福士为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三公司和上海博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改造的风电安装平台,在烟台基地码头交付离港。这已是中集来福士第三座海上风电改造项目,标志着公司由“油气行业”向“绿色新能源行业”迈进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开发不过是刚刚起步。丰富的资源,无穷的动能,富饶又危险的深蓝海域,是高科技装备的竞赛场。“蓝鲸1号”“蓝鲸2号”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使得我国跻身全球深水海工装备领域第一梯队,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当前,山东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正在走向千亿元层级。中国海工集团北方总部落户烟台、正在筹建中,中集集团与国丰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组建烟台深海海洋科技集团……海工装备不仅自身就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更为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深海勘察等其他海洋新兴领域提供了基础支撑。

  在急需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山东秉持海洋经济的开放胸怀,积极引进装备能力支撑。

  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是山东省首批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也是华能与山东省战略合作协议的重点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8.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6万吨,对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驱动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山东迎来发展海上风电的新机遇。规划打造山东省海上风电母港,开发海上风电及陆上装备产业园,建设港口及周边区域风电项目,山东目前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已在烟台海域启动。“我们对山东的前景很看好!现在产线已全力开动,今年要供给116台、总容量超过600兆瓦的海上风机,预计今年能实现产值约40亿元并拉动当地配套产业快速发展。”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说。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山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00亿元。近年来,山东沿海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为主要港口,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的沿海港口群发展格局,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综合实力居沿海省份前列。

  企业加力,政府扶持。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栋表示,结合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实施,在日前出台的《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四批)》中,围绕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性研究提出了以财税政策为主的5项政策,突出重点领域,扭住关键环节,含金量和操作性都非常高,“省市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支持海洋产业发展,让涉海企业能够直接感受到、享受到政策红利。”

  三产崛起,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新风口

  “这两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夏季是长岛旅游的旺季,每天,接待完天南海北的游客,长岛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渔家乐老板肖树全喜欢站在楼顶天台眺望大海:碧海蓝天辽阔,岸上青翠间着繁花,彩虹步道明媚蜿蜒,天天在岛上的他也觉得心生欢喜。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海参育保苗大棚,冬天一根根烟囱冒着黑烟,夏天远远就能闻得到令人不悦的气味,更不要说直排入海的养殖废水。

  老百姓感受到变化的背后,是山东扎实抓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缩影。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1.5%,3000多公里的蔚蓝海岸正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岛变绿了、变美了,游客也多了。海上环游、特色渔俗、海鲜节、马拉松比赛、海钓邀请赛……游客可进入、可停留、可体验、可享受、可回味,休闲度假正在成为长岛旅游的新品牌,2020年过夜游客占比提高到71%,游客人均消费增加到1450元。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越了以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成为长岛发展的“第一引擎”。

  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的景区景点,成了广受关注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山海相依,112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五大海湾、30公里原生态沙滩、7万亩黑松林、7.5万亩优质海上牧场。近年来,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依托良好的滨海旅游资源,向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奋力冲刺。

  从山东全省看,上半年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2.54亿元,同比增长39.9%。

  海洋的反哺能量还不止于此。为破解水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制约,山东大力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水淡化成为山东沿海地区水资源供应的重要增量。

  在青岛市李沧区兴城路街道,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青岛水务海水淡化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设计日产淡化海水10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底前建成投用、供给市政用水,届时,青岛水务日产淡化海水总量将达到30万吨/天。记者从山东省海洋局获悉,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39个,产能规模达到45.09万吨/天,居全国前列。

  “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不仅是支持胶东半岛一体化水平衡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赵河立表示。依托该所,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日前揭牌成立,致力于推动海水淡化相关科技成果在山东加快落地转化,并立足山东、辐射全国。

  在社会最关注的健康领域,海洋创新药物开始崭露头角——威高骨科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汇瀚医疗1项海洋新药获发明专利授权,青岛蓝谷药业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研发的HD-18新型抗肿瘤海洋药物进入临床前阶段……“聚集开发、梯次产出”态势渐成,山东海洋药物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王栋表示:“我省近期再推创新举措,对在我省实现产业化的海洋源国家一类新药,省级财政将给予最高3000万元一次性补助。”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30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边,16万平方公里蔚蓝色国土上,现代海洋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勃然生机,劈波斩浪,书写着山东向海图强的梦想与未来。

  (□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董卿 从春龙 杨秀萍 参与采写)

  中国船舶武船集团青岛北船重工高级工程师杨慧勇:

  深远海渔业潜力巨大,相应的装备产业也同样潜力巨大,二者相互作用,将共同向前发展。未来渔业装备将继续聚焦高精度检测装备和专用设施研发等问题,融合应用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深远海实现养殖集约化、装备化和智能化,“望洋兴叹”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

  如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电光伏度电成本都做到了低于煤电。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风电、光伏和储能将成为未来的“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将成为“新石油”。现在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正是大规模部署的较好时机,可以较周全地规划实施,理性建设,协同发展,我们对山东发展海上风电的前景很看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诗:

  以治疗肿瘤药物BG136为代表的一批海洋新药、各种创新型医疗器械正在有序推进临床工作,海洋来源的特医食品、保健食品、药妆产品等功能制品陆续批量问世,逐渐形成了源源不断、梯次产出的局面。产业界、金融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蓝色药库”独有的资源储备,具有无穷的开发潜力,未来几年,将是“蓝色药库”重大成果的集中涌现期。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海洋强省战略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山东以“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己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推进高水平海洋强省建设,充分发掘山东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潜力,寻求深远海战略新兴产业开发突破口,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突破。

  海洋牧场发展迅速,其中,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国家首个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在我国黄海专属经济区海域开展世界最大全潜式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1号”养殖鲑鳟鱼,迈出了12海里的局限,对我们用海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二产中,以装备制造为主的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迈向高端,自主研发的比重大幅提升。以中集来福士等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开始引领综合性深远海勘探开发重大工程,学习借鉴欧洲及东亚国家海洋立体化开发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经验,尝试将传统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新能源开发密切结合,为山东半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中,要特别关注综合利用的视角,陆海统筹,海海统筹,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要推进陆海一体化发展,强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山东是海洋科教大省,但是存在着基础研究能力雄厚但增量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有战略性缺口,应用研究和强势产业之间匹配度不高、衔接困难的问题。从长远看,这正是山东要谋划发力的地方,需要通过应用导向型的工程,主动承担国家级战略,把需求和应用拧成一股绳。

  (□记者 王亚楠 整理)

  向蔚蓝,向未知,向未来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

  这里是高技术的竞技场,也是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发展空间。山东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富集,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海洋产业基础好、潜力大,如何加速把基础和潜力转换成能力和实力,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大课题。

  在采访中,频频被提到的是“认知海洋”。这是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基础,也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像山东出产的深远海三文鱼,就是建立在对黄海冷水团的科学探索上。科学、技术、产业,三者的联动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向海洋进军,山东产业界、科技界奋力争先。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在山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崭露头角。以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蓝鲸1号”“蓝鲸2号”为代表,“山东造”大国重器不断向国际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现代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山东新动能、新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

  令人欣喜的是,一批高水平乃至“国字号”科研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海洋科技工程正在加速实施,同时,文旅、金融、保险等涉海服务业正在加快布局、蓬勃发展,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愈加有力。

  海洋是生命之源,也是资源宝库。这片充满未知的蔚蓝,蕴藏着属于山东未来的发展密码。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徐茸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