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T恤牛仔裤,脚踩一双登山鞋,从云南临沧返回昆明的路上,车程8小时,39岁的陆明伟睡着了。刚刚结束在贫困山区一周的实地考察,陆明伟打算到昆明稍做休整。
“地处一面坡,山高石头多。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保水能力较差,当地百姓眼看着河水在山脚下流过,却用不上,缺水成了当地百姓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结构性缺水”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瓶颈。
自2016年起,陆明伟的科技扶贫项目走进云贵山区,为突破这一瓶颈带来了希望——不用电、不用油,运用自然能提水技术,将安全、清洁的生产生活用水送入千家万户。
大学期间,陆明伟在海外网站看到一段视频,其中演示的装置利用微小的水流落差,通过压力转换,将水送到高处。“这个装置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将具备一定落差的水流作为动力,把水压到百米以上。”
“如果能将水送上山,就能滋润无数大山里的村庄,让乡亲们不再望水兴叹,农田和果园告别干涸。”陆明伟如是想着,创业想法由此萌生。
家在上海的陆明伟,在浙江绍兴创办了一家能源科技工厂。这里也成了他研发若干项目的起点。
项目落地点大都是较为偏远、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山路难行,没有便道,少有人至,通讯条件差,有时还要蹚水、攀岩,项目的考察和建设,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陆明伟忘不了2018年9月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东山镇的经历,项目施工点垂直高度927米,管道长度9.8公里,距离乡镇40余公里。那段时间,项目地一直下雨,两台设备调试期需72小时不间断运行,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在山区“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们就用蓄电照明灯,一边打伞一边调试,粘着红土的鞋子有十几斤重。
半年多时间,团队4人“灌满”了东山镇山顶1.5万立方米的高位水池,水盘活了沟渠,管道拉到家家户户实现自流。7700多户村民吃水不愁了,当地千亩作物也得到了灌溉。
陆明伟说,过去3年中,已建设完成32个提水项目,有效解决了8.2万人的饮水问题和近8万亩农田的生产问题。目前,团队正在建设的项目还有28个。
“祖祖辈辈靠步行几十里山路背水度过旱季的山里人,如今拧开龙头就能用上清洁水,农田也滋润了,当地脱贫应当指日可待了。”望着山顶的高位水池,陆明伟兴奋地说。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