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正文

绿了生态,美了生活——从一座城市的国庆活动看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

2019/10/3 10:37:49   来源:新华网    

  南方小城,柳江之滨,国庆前夜一场精彩的焰火晚会吸引了数万市民驻足观看。“当‘祖国万岁’四个大字闪耀星空,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为生在伟大的中国、这座美丽的城市而骄傲。”柳州市民王媛说。

  这场焰火晚会是今年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暨水上休闲运动会开幕式的压轴大戏,也是广西柳州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一黄金周”活动的序曲。从2011年起,柳州在每年“十一”期间举办水上狂欢节,通过节庆活动助推城市建设,打造宜居生态,填写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

  “亲水城市”的文化生活之变

  柳州,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2008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的汽笛声拉开了柳州水上运动走向世界的大幕,此后的十余年,与水相关的多种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相继在这片水域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水上狂欢节应运而生。

  历年的水上狂欢节活动项目涵盖体育、文化、旅游、美食等多个领域,大部分活动参与门槛低,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与激情,成了柳州市民不可或缺的国庆元素。“水上狂欢节是柳州的城市名片,很多外地的同学、朋友通过各种渠道得知我们柳州有这样的活动,觉得很好奇,都说要来柳州旅游。”市民韦浩元说。

  “一直想来柳州感受水上狂欢节,我们今年终于来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来自旅游城市桂林的游客林青说。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首届水上狂欢节期间,柳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亿元。8年来,这个数据节节攀升。去年国庆期间,柳州接待游客316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0亿元。“经历了8年的积淀,水上狂欢节不仅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节庆品牌,也成为柳州重要的文化平台。”柳州市文旅集团总经理韦玮说。

  借助水上狂欢节平台,许多从前看似远离大众的“贵族运动”逐渐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近十年来,柳州市水上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摩托艇、皮划艇、滑水等项目培训备受热捧,摩托艇俱乐部、帆船俱乐部、皮划艇俱乐部、游泳俱乐部等水上运动项目组织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不断得到丰富与满足。

  保护好生态让生活更美好

  十月的柳州,摩托艇风驰电掣、内河帆船扬帆奋进、游泳爱好者逐浪前行……这座充满活力的亲水城市给人无限遐想。然而,翻开柳州的历史发现,作为地处西部内陆的传统工业城市,柳州也曾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眼前的宜居生态,离不开一场痛下决心的“环境保卫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柳州,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曾被称为“酸雨之都”。新世纪初,面对环境污染压力,柳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既要加快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近十几年,柳钢等重工业企业通过一次次技改,有效改善了工厂及周边空气质量。如今,在柳钢东门的池塘边,时常可见成群的白鹭自由翱翔和觅食。

  柳州积极探寻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之道,持续治理污染,恢复了昔日的碧水蓝天、青山绿地。生态环境部公布今年1-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柳州水质排名全国第四。

  水上狂欢节更是柳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佐证。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之一,对比赛场地的水质环境要求严格,能被F1摩托艇世锦赛选中,足见柳州水质优越、生态怡人。

  随着水上狂欢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柳江沿岸景观变得更加靓丽,亲水平台、人工沙滩让市民更方便与水亲密接触。走下亲水码头,人们仅需要花费3元就能搭乘水上公交“小黄蜂”出行,同时还可一览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秀美。

  让利于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驾车行驶在柳州街头,市民不再因为停车贵而烦恼。今年国庆节前,柳州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惠民举措,国庆期间,属于政府定价的城市道路临时停车场(点),公园、景区停车场对机动车实施免费停放。

  近年来,柳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服务领域让利于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市属公园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2小时以内免费……无数个“免”的尝试,让柳州的宜居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从2016年起,柳州市逐步推进运动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当年就有60多万人次获得了便利。此后,柳州又启动中小学体育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

  目前,柳州已确定在每个城区建设一个面积不少于150亩的体育公园。柳州还提出,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40%以上。让群众“多跑运动场、少跑医院”成为“健康柳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创造更好的环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幸福,这才是发展的目的。”

编辑:孙岩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