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学习宣传宪法 贯彻实施宪法正文

宪法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2019/8/20 8:51:05   来源:杭州日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精神是国家的精神,宪法力量是民族的力量。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西湖边度过了77个日夜,在北山街84号大院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宪法草案的修改完善和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2016年12月3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这里正式建成开放。中国宪法史中留存下了几分西湖的茶烟日色,也让这片江南山水多了一段关于宪法的渔樵夜话。

  文本上的宪法“活起来”

  “宪法起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参观中领略到了先辈们付出的艰辛。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要弘扬宪法精神,做共和国宪法的坚定维护者。”西安交通大学10多名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陈列馆,进行红色寻访暑期社会实践,在陈列馆参观后,他们纷纷留言。

  讲好宪法故事就是讲好法治故事。宪法题材虽严肃,但陈列馆的展陈手段多样、形式活泼。如今,陈列馆成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假日小队、兴趣小组、班级活动、社会实践,陈列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前来学习和参观。自开馆以来,陈列馆已举办青少年宪法宣传教育活动100多场,接待青少年观众总数20多万人次,占观众总量四分之一。

  陈列馆扣住时代的脉搏,给宪法和法治教育以历史感和现实感。7月9日,余杭区人民检察院的一批党员冒雨来陈列馆学习参观。“国家工作人员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国家工作人员更要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一位参观完的年轻党员说。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相关负责人说,让宪法走入人民群众,就要让文本上的宪法“活起来”“落下去”,宪法宣传也要善于创新,引导广大公民掌握宪法知识、领会宪法精神、坚定宪法信仰,让宪法走进公民日常生活。

  宪法与民众走得更近了

  7月的西湖,荷花渐次绽放。飞鸟低翔,水光潋滟。淳安千岛湖望湖社区68岁的方辩志来西湖,不是为了欣赏荷花,而是来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陈列馆门前,方辩志停下来,在胸前别上了一枚党徽。

  章美娟是陈列馆的志愿者,她是退休工人,在陈列馆做志愿者已经4个月了。每周她都会用一天的时间来这里服务参观的游客。7月9日这一天,章美娟给方辩志做讲解。听着讲解,方辩志说,“陈列馆地方虽小,但是内容非常丰富。总体感觉是看得懂、听得进、记得牢。比如,在‘五四宪法’制定过程中,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这个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宪法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来这里之前,我一直觉得宪法离我很远。今天,我真正感受到宪法就在身边。”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包括北山街和栖霞岭两个馆区。北山街馆区主要讲述“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在那些泛黄的图文档案前,一批又一批的观众驻足、细看、议论,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岁月记忆被重新唤醒,鲜活如新。栖霞岭馆区以现行宪法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设有《宪法就在我们身边》主题展览,拥有上万册宪法法律类书籍的图书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画卷在这里徐徐展现。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以来,已成为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展示社会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陈列馆已接待观众超过69万人次。共有1100多批次、超过3.7万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宪法宣誓。

编辑:焦竞赛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