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为亡妻设立的网上纪念馆,李宇写下今年的祭文。刘宇翻看着历史记录说,这些年自己和家里的点点变化都写在这里,感觉网络祭奠更能寄托心里的哀思。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多元化以及海葬、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网络成为寄托哀思的新载体。在一些提供网络祭奠的网站上,选择建立网上纪念馆,就可以添加虚拟的墓碑、墓地。逝者家属可以选择上传逝者的照片和创建相片集,并写上逝者的生平及悼文,在思念亲人时,可以写祭奠文章、留言,也可以点击上香、献歌等。
“老家要拆迁了,很不舍。所有的关于我们少年的回忆都在那里,包括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路过来看看爷爷”“天热了,爷爷天堂里照顾好自己,碰到外公两人一起做个伴,别计较生前那些事了”……
记者随机点开一些人创建的网上纪念馆,一些亲人真挚的留言让人泪目。在刘宇看来,相比在墓地立一块石碑,网上可以更详细记录下亲人的生平,写的一些祭奠文章也和到墓地前“念叨两句”完全不同。
在互联网上,还有为海葬、树葬等开发的网络纪念馆。位于沈阳市南部的龙泉古园内,顺路依坡而建的黑色理石碑刻着海葬者的名字供家属纪念。前来祭扫的韩姓市民说,自己也在网上为亲人设立了纪念馆,没有了形式上的墓地,传统的祭扫方式也在淡化。(记者 汪伟)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