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奋力走在前列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新技术,为传统农业腾飞插上“双翼”

2018/11/14 14:01:56   来源:南京日报    

  “标准化厂房”里养鱼、智能无人机播种

  新技术,为农业腾飞插上“双翼”

  “标准化厂房”内养鱼,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可产鱼70多公斤,产量为传统养鱼的10倍;智能无人机播种,自行规划飞行线路,既省时省力又省钱……11月9日,记者跟随“激发双创活力 促进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队探访浦口、六合发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养殖、种植过程中,引领传统农业腾飞。随着南京国家农创园的加速“崛起”,世界前沿农业技术有望在南京得以培育、转化,推动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厂房”里养鱼,每立方米水体可产鱼70多公斤

  池塘里养鱼,人们已司空见惯。但说到在“标准化厂房”的集装箱里养鱼,很多人可能闻所未闻。当下,南京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标准化厂房”里试养,成效显著。

  走进一座外形类似标准化厂房的建筑——通威水产标准化养殖试验池,记者看到,进水泵、曝气增氧机、罗茨风机与一个改装后的集装箱连接着,箱内不时传出哗哗的水流声,鳜鱼等在里面游来游去。

  “我们正在试验陆基FCI养殖模式(工厂化闭合循环智能化养殖模式),利用智能化设备精准控制进出水、溶氧、温度、氨氮等。”通威水产总经理刘雁冰告诉记者,陆基FCI养殖模式使得鱼远离外塘,感染病害的几率大大降低。同时,箱体中的水具有一定的流速,鱼在箱中生长,24小时不停运动,体质和口感均优于外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大大提高,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可产鱼70多公斤,产量为传统养鱼的10倍;通过精准投喂,鱼的生长周期也缩短了1—2个月。“陆基FCI养殖模式节省了租地、人工等成本,利润率大幅上升。接下来,我们将建设8个标准化养殖池进行规模养殖。”

  智能无人机成播种新“利器”

  在六合区艾津稻园,细心的人会发现,水稻还没收割,这里的“杂草”已经萌芽。这些“杂草”可不是普通的杂草,而是紫云英。由于紫云英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每年只种一茬水稻,并在水稻收割时节播撒紫云英种子。

  “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工撒种。今年,我们斥资购买了6台最先进的无人机并进行改装,让无人机不仅能够喷洒农药,还能播种。”艾津农业负责人张申伟表示,播撒种子时,一名工人一天最多撒10亩,两个技术人员控制智能无人机,一天能撒200亩。“通过GPS导航,智能无人机可自行规划飞行线路,播撒更均匀,而且还能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艾津农业不但拥有智能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还拥有一支包括14名研究生、5名农艺师在内的农业技术人员,常年与涉农科研院所开展全方面产学研合作,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为有需要的农业合作社、大户提供全程承包式植保专业化服务,目前服务面积达到10余万亩。“新技术、新装备实现了农药的精准、减量使用,使得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了10%。”张申伟说。

  农业新技术有望加速在南京转化

  眼下,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板块的南京国家农创园正在紧张有序地建设中,总体规划为“一核四园多基地”,“一核”即核心区科创中心,“四园多基地”即多个科技成果孵化、中试、产业转化基地,包括南京长江三桥生态廊道万亩农业用地及位于栖霞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的多个孵化基地。

  南京国家农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一批资源和要素集聚的农业创新创业基地、突破一批制约区域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引进和孵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农业企业。未来,世界前沿农业技术有望在南京得以培育并加速转化,为南京农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农创园还致力于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各类联合体,使科技创新活动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无缝衔接,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南京国家农创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农业硅谷”,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与服务方案,助力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孙敬清

编辑:李悦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