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将达10%。氢能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
11日,由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国氢能联盟)举办的“2018年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高峰论坛”在海口召开。论坛上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核心观点做出以上“保守”估计。
“氢是二次能源,作为能源载体具有显著优势。”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余卓平介绍,氢能具有零碳、高效、可作为能源互联媒介和可存储等多项特征,其广泛应用将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
“可以将2018年定义为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元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表示,原因之一就是随着今年2月中国氢能联盟的成立,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有组织、有计划、有方向的集群攻关开始逐步形成。
不过报告指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既拥有优势和机遇,也存在瓶颈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是第一产氢大国,具有丰富的氢源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在氢能产业方面政策、技术与装备、标准、法规等还不完善。此外,氢能储运技术亟待突破、燃料电池技术与国外相比尚有差距、基础设施匮乏等是我国发展氢能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报告认为,中国应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迅速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关键技术投入,抢占战略制高点。其具体建议包括推动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筹建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制定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相关技术标准等。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