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山东新闻正文

山东省29项举措助推“好客山东”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2018/10/10 16:53:06   来源:大众日报    

  为进一步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重点围绕旅游科学规划、集群发展、跨界融合等提出了29项具体举措,助推“好客山东”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10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述内容。

  部门联动,共谋全域旅游大局

  “到2022年,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贡献更加显著,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引擎。全省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1亿人次,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对就业和税收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0%,省内居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6次,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走在前列。到2025年,旅游发展方式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全面形成,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全面得到完善,旅游休闲强省地位更加巩固,东方文化圣地、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优势得到全面彰显,把山东全域建成生态大花园、美丽大公园、精神大家园。”《方案》明确了我省旅游业未来一段时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省旅游发展委副主任张鲲介绍,《方案》明确要坚持科学规划龙头引领,并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由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发展委牵头,其他5大部门和17市共同负责推进旅游规划“多规合一”工作。各级政府将旅游主管部门纳入规划委员会,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各级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功能区规划,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休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用海需求,旅游部门要参与相关旅游影响评价等。

  围绕“把省域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建设”,《方案》提出,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政策集成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一系列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由本地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全域旅游工作推进机制;突出县域,培育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典型。

  据了解,当前,我省已建立了省政府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极大促进了各部门、各地市的旅游发展工作。围绕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方案》进一步指出,要突破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旅游规划、资源开发模式局限,构建一体规划、协调开发、统筹管理的资源整合机制,加强部门会商,推进区域协作。

  多产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方案》明确,要推进全域旅游集群发展,具体举措包括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培育海洋旅游聚集带助力经略海洋战略、构建山水人文画廊拓展精品旅游空间、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胜地、塑造著名城市旅游品牌壮大集群板块、提升大项目大企业构筑旅游产业高地等。推进全域旅游跨界融合,特别是要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跨界融合、拓展旅游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挖掘会展旅游经济巨大潜能等。

  其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方案》提出立足山东农业大省特色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到2020年,实现乡村旅游消费3800亿元,2022年达到50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文件鼓励支持一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旅游企业领军人才回乡开展‘双创’活动,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乡村助力旅游发展。”省旅游发展委市场开发处处长闫向军介绍。

  提档升级,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去年,我省入境旅游游客消费31亿美元,同比增长2%;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山东逆势而上,接待入境游客232.9万人次,同比增长5.5%。

  省旅游发展委主任于风贵介绍,《方案》立足山东实际,提出以“好客山东”为统领,以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支撑,制定“好客山东”品牌提升计划,构建多层次、全产业链的旅游品牌体系;提升旅游城市、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购物、旅游服务品牌层级,打造中国旅游品牌强省;重点打造城市旅游、旅游企业、旅游购物及旅游服务等优质品牌。

  除了一系列高端国际化的旅游品牌和业态打造外,《方案》还围绕高品质旅游环境营造,就全域交通、旅游厕所、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饭店等,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软件服务质量。

  “着眼于‘好客山东’的未来发展,我们还将重点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推进邮轮旅游通关便利化,争取取消邮轮旅游团体旅客大名单的报送,实现邮轮旅客边检通关‘零等待’。”于风贵介绍。与外事、商贸、文化、协会团体等领域加强交流,借势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到2020年,争取海外市场旅游合作渠道商达到100家。(记者 刘兵)

编辑:张元元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