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奋力走在前列正文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2018/3/15 13:42:0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作者:苗长虹 赵建吉

  题义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河南是全国典型的农业农村农民大省,“三农”工作一直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深刻把握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方位,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关系到中原崛起和中原出彩的根本性问题。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方位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和前提

  ●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是关键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河南是一个地处内陆、农耕历史悠久、还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大省,现阶段河南经济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现阶段的不平衡、不充分,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本身不平衡、不充分下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人多地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传统经济比重大、工业化不充分、城镇化质量不高、广大农区和山区脱贫攻坚任务重仍是最基本的省情,因此,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要让中原更出彩,更需要把乡村摆在更加突出、更为紧迫、更加基础的位置,更加重视“三农”这一短板,更加聚焦“三农”这一大头重头;更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着力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联动;更需要以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历史任务,着力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更加出彩,要按照习近平“打好四张牌”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在“四化”同步推进中,持续转移农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清楚认识到,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和前提,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是关键;只有全面增进农民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生计资本,持续减少农业人口和传统农民,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所设定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长远目标提供基本条件。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城镇化虽然是吸纳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当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并以年均1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但即使到2035年城镇化率达70%左右,我省仍有近3000万人在农村。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决不能以农村的萎缩、乡村的衰败为代价;另一方面,城镇化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城镇社会经济本身,更需要依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因此,要站在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坚持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互为支撑,在城镇化过程中要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城市充分市民化、同权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通过对乡村地位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塑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战略规划和空间规划中要树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按照省、市、县、乡、村不同行政区空间尺度,对土地利用、人口布局、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着力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市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形态、新格局。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

  ●打破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城市单向选择性流动的格局

  ●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化规律表明,在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针对农业的弱势地位和农村高效资源流失的形势,为防止以“乡村衰败”为特征的“乡村病”和以“贫民窟”为特征的“城市病”的并发,必须及时纠正城市偏向的战略和政策,转而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和政策,其基本路径就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与效果,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以及可持续性。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起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已连续发布15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部署,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发展遭遇了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农村也出现了凋敝荒凉、人去村空、人居环境恶化等现象。必须采取新的战略路径来实现乡村振兴,重塑城乡工农关系。这一路径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将农村放到与城市更加平等的位置上,从被动接受城市辐射与带动,到充分挖掘乡村地域、乡村资源、乡村特色、乡村优势、乡村产品、乡村文化的丰富价值,全面激发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促进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与全国一道,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调整,形成了独特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虽然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社会经济的面貌,但伴随着城市集聚经济带来的规模、效率等优势的凸显以及土地用途管制下国有建设用地垄断开发的独特制度安排,促使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持续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失血”严重。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并采取支持政策加快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但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与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农业转移人口不能与城镇居民同权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不能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造成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内生发展能力缺失。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从战略上、体制上、政策上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通过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打破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城市单向选择性流动的格局,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让农村留得住人才,让农村的资源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增值,让乡村获得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坚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内在要求。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引导农村产业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向城镇和园区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和拓展农业价值的有效方法。要以农村三产融合为抓手,推动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产业下乡,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产业集聚、城乡共赢、三产互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正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面对的突出问题

  ●持续发展和自我“造血”功能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

  ●传统价值观念失落与精神信仰缺失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乡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成就,为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业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乡村振兴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优化配置农村生产要素、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河南村级集体经济虽有所发展,但一直是农村经济板块中的“短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占全省GDP的千分之四,持续发展和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众多的村庄集体经济是“空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

  二是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弃农离乡,通过进城务工实现转移就业;农村有才、有钱、有能力的群体流失严重。河南作为外出务工大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在全国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2016年底,河南在乡以外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数量为1556万人;《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报告》显示,外出打工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比重达6.3%。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等问题凸显,乡村陷入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的困境。

  三是传统价值观念失落与精神信仰缺失凸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封闭社区向流动型社会的转变,使农村社会文化经历了剧烈的转型与变迁。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念失落与精神信仰缺失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乡村传统文化中真挚的道德情感和朴素的价值观念在拜金主义的冲击下逐步走向失落。与此同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盛行。精神空虚和信仰缺失,使得宗教在农村地区迅速蔓延,建教堂、修庙宇在广大农村非常盛行,对农村原有的文化结构和基层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四是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当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势严峻。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开始在农村蔓延;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不健全,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处倾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综合利用率仅有30%,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的提升刻不容缓。农村水环境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不容乐观,黄淮海平原地区中一半面积水质较差。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虽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仍达到2.33∶1。虽然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供电、道路等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基本性的全覆盖已经实现,但是农村供水、物流、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在发展质量上与城市差距较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非常低。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制度保障

  ●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根本上同样要依靠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我国的体制改革发端于农村,农民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靠的就是改革。新时代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同样要依靠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二是加快农村“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及时总结长垣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探索,加快形成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成果和经验。三是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实施整治和增减挂钩,优化村土地利用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在乡镇范围内,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和农村空闲建设用地整理,调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旅游、休闲、养老、健康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于从事冷链物流、烘干仓储、农产品加工、森林康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辅助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各类产权确权和登记颁证,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河南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其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规范交易行为,丰富交易品种,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建立农村各类资产资源流转交易、项目招商、项目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要持续完善“三农”支持保护制度。实施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率先培育成全国优质小麦生态功能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先导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规划和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探索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行差异化补贴制度,完善“两区”支持政策体系。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发展的新要求,聚焦农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研发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和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建设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创业园、科技园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建设体系。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融合发展。鼓励城镇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编辑:李悦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