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中德“山东•巴伐利亚”产业工人焊接技能大赛正文

“不唯学历凭能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

2017/12/20 14:30:40   来源:南方日报    

  夏 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由强调增速和规模转向强调质量和均衡,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持质量至上。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由低端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因而,造就一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精湛技艺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军,在新时代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广东社会各界对技能人才的认识越来越高,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技工教育越来越重视。“十三五”首年,无论是省级财政还是市级财政,对技工教育的直接投入比“十二五”同期都有了大幅增长,全省技校生毕业人数不断攀上新高。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初步建立产教融合的办学制度,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但是,目前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仍不相协调,技能人才的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对中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尤其是对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居高不下;从质量上看,顶尖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人才稀缺,生产和服务一线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这些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清除观念障碍,为高技能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世界技能大赛、国家和省等各级政府、行业组织的技能大赛,让企业员工和技工院校学生在竞赛中获得乐趣和学习的动力,满怀脱颖而出的希望。通过对这些竞赛活动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共识,激发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积极性,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新时代风尚。

  二、加大经费投入,推动技工教育大发展

  技工教育是高投入领域。政府应建立激励机制,除了直接加大资金投入,还要鼓励多渠道筹措技工教育发展资金。鼓励、扶持行业、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技师学院,使其成为区域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龙头。同时,支持各县区至少建设一家技工院校,使大多数技能人才实现就地招生、就地培训、就地稳定就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三、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但目前一些企业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也不注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与薪酬待遇不同步,阻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影响了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主动与技工院校合作,关键是要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校企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互动平台,推动产教融合。

  四、对标先进国家,加强校际联盟与国际合作,使技工教育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

  不断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英国、加拿大的企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着重研究如何发挥行业、企业在技工教育与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尝试由高水平技师学院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一起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强强联合,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中外企业就地提供技能人才。

  五、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方面,加强对有较高学历的理论教师的技能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另一方面,提高有较高技能而理论素质不够的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面向社会招聘具有生产经验的各类高水平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面向区域经济和新兴产业,不断培养智能化高端专业和新兴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对传统专业师资不断提高优化其知识技能水平,努力造就一支理论教育与技能实训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者系广东省技师学院院长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