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雨日,浙江乐清市。
雁荡逶迤的群峰中,汽车载着我们从市里出发,颠簸60公里,朝着山坳里的镇安学校驶去。
镇安学校,可追溯至1928年的镇安乡小学。这所乡村学校藏在深山人不识,如今却因一个年轻女教师的逝去打破了沉寂。
她叫陈莹丽。
这是陈莹丽生前的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年前,刚过25岁生日的陈莹丽翩然而至。仅仅一个学期,她带的学生成绩在学区评比中就名列前茅。
一年后,站在讲台上,陈莹丽忍着肝癌晚期的剧痛,坚持上完生命的最后一课。
逝去时,差一天26岁。
生命中最后一堂课
2017年6月16日,上午10时,雨。
“铃——”
上课的铃声响起,无力趴在办公桌上的陈莹丽缓缓抬起身子,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伤感。
对于九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中考前的最后一堂社政课(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对于她而言,也许就是生命中最后的一堂课了。
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一阵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那是鞋子拖地发出的声响。两个同学先进来,拿着电脑和教具,陈莹丽缓慢地跟在身后。
看着拖着沉重步子走进教室的陈莹丽,坐在书桌前的学生卢晓琪心里一揪——记得去年开学时,陈老师也穿着今天一样的牛仔连衣裙,一步一跳走上讲台,像只欢快的小鸟。
8月23日,陈莹丽的学生卢晓琪在接受采访时说,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像陈莹丽一样的老师。卢晓琪刚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乐清中学。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眼前的陈老师,虚弱得走路时弓着腰,手捂着肚子,脸色惨白,本来合身的裙子却显得松松垮垮,手臂和腿青筋暴露。
“上课——”陈莹丽的声音让走神的卢晓琪收了心。
“马上中考了,今天我把试题给大家讲讲吧。”
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老实得不敢作声。
她一如既往地耐心引导,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前这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填满了陈莹丽短暂教师生涯的温暖回忆。她曾在工作笔记中这样描述过:想过一气之下不再管这些屡教不改的孩子,但这些无视纪律、上课不读书的孩子们,却是运动场上的常胜军,文艺汇演的主角。那几个平时连桌子都不收拾的男孩儿,有次捡到几只被遗弃的小狗,竟然会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小狗们垫一个温暖的窝……
一只手捂着时时作痛的小腹,她爱恋地盯着讲台下的孩子们,害怕一转身就会失去……
教学楼下,一辆车静静停在雨里,父亲陈玉臣在车里等候女儿。
时间一点点划过,半节课过去,讲完试卷,陈莹丽已经累得站不住了。她挪步到旁边的课桌,坐下,手仍捂着腹部,剧痛又起,额头冒起了大颗的汗珠。
“老师……”坐在前排的同学看着她痛苦的模样,想要伸手去扶她。
陈莹丽摆了摆手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是答疑时间,再不问,恐怕就没有时间了。”
“当时我们以为她说的‘没有时间’指的是我们马上就到中考了,哪知道,没过几天,她就住进了医院,再也没有回来。”学生胡悦跟记者回忆起那堂课时,仍不愿相信那是陈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一课。
孩子们从没像今天这样后悔自己当时的懵懂——有一次,班上一直闹哄哄的,陈莹丽终于忍不住生气了:“要不是为了你们这个毕业班,我肯定早去住院了!”那时候,很多同学并不理解她的意思,现在想想,为自己的不懂事而后悔,如今想和她说声“对不起”,已经没有机会了。
孩子们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怀念这堂课——“如果回到那天的最后一堂课,我希望永远不要下课。”15岁的卢晓琪平时寡言,讲出这番话时泪水在眼里打转,“我希望能抱着陈老师,不撒手。”
这是8月22日拍摄的陈莹丽生前执教的镇安学校九(1)班教室。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铃——”那天下课铃声永远定格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陈莹丽用尽力气站回讲台:“下课!”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再见,祝你们中考都能有好成绩!”
姐姐陈茴茴清楚地记得,那次课后,妹妹回到家,那种松弛放心的神情。
7月13日,陈莹丽与这个世界挥手而别。
手机里还保存着她最喜爱的歌手林宥嘉的歌:“怕我的背影把你吵醒,所以,转身带走,所有秘密……”
拿什么来编织你,我的青春
“青春兵荒马乱,我们潦草地离散……”
杭州师范大学,5年前的那个春天,陈莹丽哼着林宥嘉的《辛酸》准备毕业时,班主任龚上华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
“莹丽啊,马上毕业了,同学们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考公务员,你以后什么打算?”
“当老师!”她没有半点犹豫。
陈莹丽老家所在的乐清属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重商善贾,就业选择多……而家境殷实的陈莹丽为何对做教师情有独钟?
照片里的陈莹丽,戴着一顶黑色的礼帽,两个浅浅的酒窝,笑靥如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是个典型的“90后”:爱吃零食,爱玩手游,也爱追星;爱漂亮,爱旅行,也爱玩自拍。
这样活力四射的姑娘,让人很难想象她能在大山深处独守青春的寂寞,更难想象她能以顽强的毅力,坚守三尺讲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应该是为了梦想吧,当老师是她的梦。”父亲对记者喃喃地说——
8月23日,陈莹丽的父亲陈玉臣回忆起女儿眼眶湿润。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爸爸,爸爸,你看我拿来什么了?”
小学一年级时,莹丽一进家门就兴奋地满屋找爸爸,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根小教鞭。
“老师让我当她的小助手,都把教鞭交给我啦!”“爸爸,当老师的感觉真好啊,我长大以后也要当老师!”小莹丽脸上那骄傲的模样,让陈玉臣至今难忘。
“当老师,自己的人品就是最好的教材。”高中时,恩师项建飞的鼓舞和指引,让陈莹丽对做个“好老师”的信念更加笃定。高中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杭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是影响一群人的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去做教师的工作。”陈莹丽的工作笔记,写满了她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思考。
正因为执着于此,毕业后,她半工半读,连续三年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终于在第三年如愿考上教师编制,并成为镇安学校九年级社政课的一名正式老师。
这是8月22日拍摄的陈莹丽日记本里的内容,上面写着“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教师节,棒!”。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校长金峰至今仍记得去年8月那个傍晚接到的电话:“金校长,您好,我是陈莹丽,今年考到镇安学校,明早向您报到。”清脆活泼的声音里,透着兴奋。
家与学校相距60公里,往返接近4个小时,因为怕她太辛苦,陈玉臣既心疼又担心:“阿丽啊,等你工作满一年后,想办法把你调到近一点的地方。”
“老爸,我不怕苦,如果山里的老师都调走了,那孩子谁来教呢?!”
金校长也有些担心。没想到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