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各大高校新生陆续入学,“校园贷”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网贷机构校园贷业务被部委再次提及取缔。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近日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自去年以来,银监会、公安部、网信办、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多项措施和文件,治理校园贷问题。今年上半年,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的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整治乱象,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
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3日,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
事实上,在网贷平台退出校园的同时,银监会也表示,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校园贷等业务监管整治力度“堵歪门”,同时,也在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正门”,加强校园贷服务和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一些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已试点校园贷产品。
从今年5月开始,一些银行已经为重新杀入校园贷市场摩拳擦掌。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和一些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还有一些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商均开始有所行动。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落地方式,银行系校园贷款产品均尽力表现出监管层所期望的低息和稳健。
除此之外,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整治“校园贷”更是责无旁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教育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各高校还应加强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大学生群体识别诈骗、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信用是经济身份证,是大学生隐形简历。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合理借贷,及时还贷,保持自己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同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轻易对外提供,特别是不能轻易在网上提供给非正规金融机构。”董希淼说。(记者 李海霞)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