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山东新闻正文

“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 生态补偿四两拨千斤

2017/8/24 9:49:3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潘俊强

  德州2710万元、淄博2604万元、枣庄2134万元……2016年,山东省给予设区市生态补偿26315万元。自2014年以来,山东省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基本的制度设计是:一个设区市同比“气质”提升,省里就奖励,发“红包”;“气质”恶化,就受罚,向省里交钱。简而言之,就是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

  目前,每立方米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或升高1微克,奖惩金额由最初的20万元升至80万元。山东省环保厅大气处主任科员温超介绍,在具体考核指标上,以各设区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季度平均浓度同比变化情况为考核指标,建立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

  为啥将这4类污染物作为考核指标?“它们是影响山东空气质量的‘主谋’,特别是PM2.5治理难度更大,其考核权重也最大。”温超告诉记者,“单纯靠省里‘治气’,几十亿元财政资金拨下去也不一定能治好。但一反一正的‘对赌’,让生态补偿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截至今年上半年,省级已累计补偿各设区市资金80425.5万元。

  自2013年1月1日起,山东省每月将17个设区市的空气质量排名向社会公布。而《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实施,又将这排名变成了真金白银。曾经当过倒数第一的聊城坐不住了。两位市领导同时现场办公,调度各部门合力解决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问题,空气质量由每月分析一次改为每周分析一次,努力一个季度,聊城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多数设区市政府看重的并不是奖罚多少,山东人很要面子,罚一分钱也没面子。”温超说,为了在生态补偿机制中不当“最后一名”,各设区市形成一种“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良好局面。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