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观点撞击正文

以“创文”效果赢得公众支持

2017/7/17 7:50: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徐元锋

  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是一次政民互动的过程。当政府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把文明创建的重心更多放在补齐城市短板上,市民就会把它当成自己的事

  随着今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入冲刺阶段,各地创建的步子加快、措施强化。成效日益显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整顿公共场所秩序对个别群体从业的冲击、宣传力度加大带来“表面文章”的质疑、基层加班加点心生抱怨等。

  对这类质疑,首先要理解,不能视若不见,或以顾全大局的名义不让人提意见。创建文明城市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有一套完整合理的指标体系,但涉及的工作广泛且深入,难免会影响公众的工作和生活,其具体工作方式也很难说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政府部门要多一点雅量,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不必要的干扰,更要避免强行推进、不文明执法等引发舆论排斥。

  不过,话说回来,城市管理的规范、文明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轻而易举地实现。有时候,文明升级也会让人不适应、不舒服。笔者家楼下是一个十字路口,因为“创文”,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喇叭响个不停,有时也觉得烦。“创文”中此类情况比比皆是:“拆临拆违”拆到自家煤棚,家门口的“马路菜市场”被清理,要回答入户调查问卷……对暂时的不方便,市民也要多一点耐心。

  一方面是城市管理改善的需求,一方面是可能面临的生活不便,这种矛盾并不可怕,因为通过“创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总体来说是群众受益的大好事。为了长远的利益,忍一时之痛,大部分群众还是能接受的。以往,许多城市通过“创文”,让市民生活环境变得更干净整洁了。菜市场不乱了,城市过街天桥增多了,老旧小区、破损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大有改观,文化体育设施也更便民利民了,甚至法治、营商环境也得到改善。一些群众之所以对此心有芥蒂,某种程度上是怕折腾半天,政府许诺的长远目标最终却落空。因此,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要了解群众真正的关切,把“创文”过程变成一次城市的文明蜕变。否则,大道理说破天,也可能会给人“走过场”“花架子”之感。

  除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创文”更重要的目标是在城市治理中彰显温暖柔性。这些年,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人们时常感慨,“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都市的柏油路太硬”等,内心渴望城市在管理、品质、人情味等方面的提升。而依照一套文明的指标体系来梳理城市治理,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良药,还可以缓解“城市冷漠症”的影响。当城市绿地不断增多、“斑马线礼让行人”成为习惯、公交车上不再那么挤、微笑成为每个人的名片,人们感到这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会发自内心地参与支持“创文”工作。

  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是一次政民互动的过程,如何做到双赢,值得有关地方深思。文明城市的缔造,永远在路上,拿到全国文明城市的名号,并不是结束。维持这个文明水位,还要持续调动市民的积极性。我们常说,以政风带民风,政府作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政府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把文明创建的重心更多放在补齐城市短板上,市民就会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工作做到这种程度,城市文明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为本报云南分社记者)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