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工匠精神 山东制造——“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正文

工匠精神让科技创新落地生根

——“工匠精神 山东制造”系列评论之四

2016/11/29 15:32:45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伊茂林

  【编者按】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有关精神,配合宣传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质量强省”战略,提升山东制造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力弘扬山东制造行业的“工匠精神”,11月28日至12月2日, “工匠精神 山东制造——‘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举行,中国山东网推出聚焦“工匠精神 山东制造”系列评论,全方位阐释和解读山东省在制造业多层次技能人才培育建设、把质量提升作为推动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动力、新优势,展现山东制造的“工匠精神”。

  淄博是闻名全国的工业城市,这里不仅有齐全的工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条,还有数以万计学有专长的产业工人和成果累累的技术专家。支撑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人才。淄博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陶瓷琉璃等传统行业,大浪淘沙、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于始终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和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

  创新精神,开阔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境界;而工匠精神,则使创新落到了实处。如果说创新精神是眼高,那么“工匠精神”则是手高。眼高手高,胸中有思路,手上有活路,让淄博这个老工业城市焕发出转型升级的勃勃生机。这方面的事例非常多。

  泵类是淄博的传统产业。有人认为,泵就是抽水的东西,能抽上水来就行。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肤浅的。今年9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到位于淄博的山东长志泵业有限公司调研,长志泵业吸引陈学东的是自主研发的LNG潜液电泵。潜液电泵是在低温下工作的一种特殊电泵。众所周知,石油进口运输并不难,但天然气如果没有管道,运输是大问题。如果把天然气压缩成液体,需要LNG潜液电泵。这种泵要在零下160℃的低温下工作。泵与电机连在一起,电机运转带来的温度又是个技术难题,解决不好容易爆炸。因为潜液电泵的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我们曾吃尽苦头。长志泵业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流量LNG潜液电泵。陈学东院士认为,这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我们只有用核心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才能突破国外垄断,才能壮大民族工业。长志泵业十年一剑,凭着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长了民族志气。

  无独有偶,淄博的玻璃产业也是这样。作为中国平板玻璃标准的制定者、中国超白玻璃产品的开拓者,淄博金晶玻璃有限公司做到了“有高度的地方,就有中国金晶”。金晶超白玻璃被大批量引入2008年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之后又被广泛应用于2010年世博会景观“阳光谷”、国家大剧院等场馆建设。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的迪拜塔唯一选用了来自中国的金晶玻璃。作为德国太阳能、韩国家电、英国地铁、荷兰太阳能绿色温室的重要材料供应商,金晶玻璃销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一系列世界第一或唯一。令人惊讶的是,金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在淄博博山创建的中国第一家玻璃厂,112年后仍然站在世界最高处。靠的是什么?是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是几代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有人说,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让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都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持之以恒则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

  众所周知,淄博陶瓷被誉为当代国窑,这个荣誉的由来是从1984年硅元瓷器走进中南海开始的。32年来,作为国瓷,硅元最有代表性的是当属1999年设计的中华龙盖杯和系列餐具。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人们从电视上经常见到中华龙盖杯的身影。转眼17年过去了,2016年10月,作为国家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国宴用瓷和国家机关用瓷又经历了一次全国遴选。最终结果是,硅元国瓷中华龙仍是首选。不同的是,这次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改进的“升级版中华龙”。今年11月15日,首批升级版中华龙国宴用瓷运抵北京。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中华龙的设计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贻谟和2016年升级版中华龙的设计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玲范是父女关系。1999年,父亲陈贻谟设计中华龙时,陈玲范作为助手,在一旁观摩、协助。言传身教,她能深刻领会父亲的艺术精髓。这次改进工作,陈玲范在继承父亲艺术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精心设计,让中华龙获得了一次新生。父亲和女儿,两代人为了一件器物,倾注了毕生心血,这体现着企业对创新精神的的理解,也体现着陈贻谟、陈玲范父女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创新精神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淄博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专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艰苦努力,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推动淄博转型发展最坚实的力量。(特约评论员/伊茂林)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