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用传统绒绣工艺制作的孔子半身像,安静地放在山东临沭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厅里。绣像针脚细密,远远看去如同一张照片。“这是一位贫困户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绣的,市场价格达到4800元。”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总经理莫宗荣说。
在展厅的隔壁,39岁的李华红正埋头刺绣,不同颜色的丝线上下穿梭。两三年前,李华红手里攥着的还不是绣花针,而是锄头与犁。那时候,李华红家里承包着七八亩耕地,自己虽然腿脚不便,可依然要经常下地侍弄小麦、玉米。“现在到车间上班,每天能挣五六十块。这份工作不辛苦,家里人也支持。”李华红说。
像李华红这样的员工,这家企业里还有许多。目前,通过“企业+农户”的脱贫模式,公司带动131户困难家庭就业脱贫,其中66户还是残疾人贫困户。“每人每月平均工资1000多元。年末岁尾还有年终奖,最高的能拿到6000元。”莫宗荣说。
有的人因一针一线脱了贫,有的人因寻常的柳条过上好日子。临沂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2015年柳编制品出口额达到1300多万美元。企业360多名员工中,有五分之一属于困难群体。
“生产环节中一些轻体力的岗位,就留给这些员工。比如给柳编制品贴标签、挂标牌,一月也有一千六七百元的收入。”董事长邱炳胜说,厂区外的加工点也招用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并实行无固定上下班时间、无生产任务等管理制度,最大程度让贫困群体有钱赚、能顾家。
但脱贫攻坚并不是简单地给一份工作了事,精神世界的“扶贫”更为不易。临沭县县委书记任庆虎表示,当地通过坚持“摘穷帽”“拔穷根”并举,逐步探索出道德扶贫、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等模式。
“学会一门手艺,不难。难就难在人穷志短,缺了那股精气神儿。”莫宗荣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企业已累计培训残疾人200多人次。每轮培训的第一堂课,都是一个多小时的心理辅导课,激发贫困群体敢于改变现状的勇气。
临沭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63305人,如今这一数字已降至21565人。今年计划完成1.37万人脱贫,2017年实现全部脱贫。(记者 萧海川)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