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通道”是今年两会一大亮点,成为两会开放透明和善待媒体的一个象征。在这个通道上,以往记者拉着喊着部长接受采访的场景不见了,变为部长主动站出来 回应关切,甚至变成部长排队 10 多分钟等着接受采访。媒体报道称,两会前李克强 总理接连两次“发话”,要求各部委主要负责人“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部长主动放料,使这个通道上传出了很多新闻,如交通部长对拥堵费传闻的回应,人社部部长称网传延迟退休时间表属误读等。
记者之所以喜欢跑两会,原因之一是两会上高官云集,能“堵”到、“逮”到、“抢”到很多大新闻——现在不需要堵、逮和抢,部长们主动曝料,打通了各种阻隔,树立 了开明开放的政府形象。期待“部长通道”不只在两会期间存在,最好能成为一种官 媒交流、官民沟通的常态化新闻通道。
事实上,“部长通道”已经有了常态化的制度基础。各部委已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媒体发布新闻,回应记者提问——只不过部长们较少亲自出席,以后部长们应 更多地站到发言席上。国务院在推进这种制度安排,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 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遇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关切等,政府主要负 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
此次部长们在通道上的活跃表现,既起到了在很多问题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正能量传播效果,满足了媒体和公众的新闻渴求,也有效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政府部门工作,在一些问题上赢得公众理解。部长越坦诚,公众也越理解,没有一个实话实说的部长被吐槽,也没有一个坦诚回应的部门被批评,这就是打通官民阻隔后产生的 效果。
部长们主动站出来答问,能够让政府部门更有亲和力,民众对政府部门更有亲近感。各部委负责的事务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公众有很多困惑需要与政府有关人员交流,而部长往往是一个部委最直观、最直接的象征,是部门最好的名片。部长站出来通过媒体与公众交流,会让公众觉得政府离自己很近,产生实在的“交流和信息获得感”。
部长站出来答问,也体现了一种政府诚意,能够减少新闻信息传播的中间损耗,部长应该是一个部门掌握信息最多、最先知情、也最权威的人,站出来回应公众关切,公众会更相信。老百姓有时候之所以变成“老不信”,不仅是“说了什么”,更在于“谁 在说”,部长站出来说更能提高发言的可信度。这可能也是总理多次要求部委主要负责人“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是部委主要负责人说,而是层层授权让其他人说,不仅信息转换中会有损耗,其他新闻发言人有时因为不掌握权威信息,也怕担责,在种种自我审查、自我限制中 “不敢说不愿说”,部长们就不用有这种担心了。常常发生这种情况,部委中某个官员接受采访后,引发争议,该部委又去澄清,影响了政府公信力——部长亲自去说,可 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部长们经常面对媒体,可以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部门其他官员也会善待媒体,积极让部门事务变得开放透明,而不会把记者当皮球踢。记者们的经验是,一个部的部长很开明的话,局长、处长们与媒体也会相处融洽。
部长们多面对媒体多发言,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也带动部门新闻发言人,更加重视与媒体沟通。部长直接面对媒体回应关切,还能直接读到民情民生民意,而不是看别人的舆情汇报。 (文/曹林)
——来源:中国政府网(2016年3月14日)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