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山东新闻正文

山东农村吸引力增强 致部分农民“不愿进城”

2016/3/27 8:53: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济南3月25日电(记者叶婧、王阳、潘林青)“进城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是大多数农民的共同心愿。但对于生活在沂蒙革命老区的农民刘宗山来说,农村生活比城里“恣(舒服)多了”。

  年过五旬的刘宗山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人,依靠自家的3亩杏园和农家乐,一家人早就不愁吃喝。每年秋季苹果收获时,刘宗山还会收购村里的苹果、蜜桃到集贸市场贩卖,仅这一项,就能给他一年增加10万多元的收入。

  而四通八达的公路和现代化的出行工具也让刘宗山的孩子有机会走出小村庄,到城里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农闲的日子里,刘宗山喜欢驾驶小面包车往返于毛坪村与县城之间,接送小儿子上下学,享受只属于父子俩的“亲子时光”。

  “水、电、暖、气全通了不说,上学、看病、办事都能‘不出村’,城里优越条件我村里一样不少,可村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城里却比不了。”刘宗山说。

  与刘宗山类似,在距离毛坪村260多公里的德州市陵城区,村民郭清林也认为,“进城没啥稀罕的”。

  “现在生活方便了,做饭烧天然气,洗菜用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通到家,这生活和城里人有啥区别?农村空气还新鲜,为什么非要进城去呢?”郭清林说。

  在山东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看来,类似“不愿进城”的想法源于农村吸引力日渐增强。

  今年41岁的郭清林,目前在德州市陵城区的金穗丰家庭农场从事农业技术管理工作,除了基本工资,他还能获得农场内10个大棚的收入。

  不仅是收入高了,许多农村地区的住房条件也明显提升。

  走进刘宗山的农家小院,记者看到,3层楼房宽敞明亮,院中盆景精致排列,屋内根雕奇石摆满博古架,墙上的字画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让人很难联想到这是农民的家。

  而在推进“两区同建”(即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德州,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甚至比城市社区的生活环境更好。据统计,德州市已建成入住有315个农村新型社区。

  早在2011年,山东省就启动实施了“乡村文明行动”,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等方面,引领农民变革生活方式。伴随着“乡村文明行动”的推进,农村地区正在以“软实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寿光市孙家街道三元朱村村民王岩涛是个“90后”,在外读完大学后,他决定回村做村官。“现在农民可不是没事儿就喝酒打牌,尤其是像我们村大多都‘玩棚’(种大棚),更需要加强学习。还有好多妇女爱上文化广场上去跳舞健身,业余生活可丰富了。”王岩涛说。

  在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设有“精神文明办公室”。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征说,近年来,“文明办”通过采取评先树优、典型带动、物质奖励等多种举措,村里弘文尚德之风渐浓,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比如,仅拾金不昧一项,“文明办”成立至今已有七八百件。

编辑:吕玥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