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到金乡听戏”全国媒体山东济宁金乡行正文

国内非遗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金乡 为地方戏传承把脉

2016/3/8 17:05:21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孙杰

  支招:

  政府搭台解决学艺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地方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说起地方戏传承难题时,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建中感触颇深。在3月3日的“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媒体行”学术论坛上,马建中就拿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看过的金乡县四平调子剧团演出的《湖上红莲》举例,“那时候整部戏青春靓丽美不胜收,根本不像是一个县级剧团的水平,至少是地市以上级别。”可是30年后,当马建中再看四平调子《蝶变之路》时,心中除了有一种感动外,更多的是无奈,“《蝶变之路》效果确实不错,可是演员阵容平均六十多岁,有一种日暮西山的感觉。”马建中说,让一位六七十岁的演员去饰演十六七岁的花旦或是秀才小声,不但扮相上说不过去,也不符合观众的感官需求。“没有了俊美朝气,长此以往观众怎么买账?”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传承难题,马建中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新学员。他建议金乡县应该效仿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济南艺术学校的办学模式,建立四平调子艺校。“在招收学员时,不要局限金乡一地,应该打破地域界限,只要想学四平调的都可以吸纳进来。”只要与学员签好合同,给他免除后顾之忧,传承将不再是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论坛上不少专家都提到了由政府出面为一些优秀得地方戏表演者解决编制的问题。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杨建国认为,只有政府出面为这些优秀表演者解决编制问题才能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地方戏曲的学习中来。

  改变:

  金乡县开辟“一乡一艺”传承保护模式,解散30年的四平调剧团重新挂牌

  虽然地方戏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不过金乡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了“一乡一艺”的传承模式。金乡街道的“四平调”、司马镇的“山东落子”、高河街道的“渔鼓”、鸡黍镇的“两夹弦”、马庙镇的“山东琴书”……在金乡,只要你提到这些传统的地方戏,那里的居民就会立马告诉你这是哪个乡镇街道最擅长的。

  为了不让“人死艺亡”这种现象在金乡出现,金乡县委县政府在还专门成立了非遗保护机构,为当地非遗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并分期分步骤逐步实施。“我们对四平调、山东落子、简板大鼓等重点非遗项目的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都会进行口述史和影像志的全面记录,撰写传承人小传,并收入《泥土芬芳艺苑奇葩》一书进行出版发行。”金乡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红霞告诉记者,针对四平调等优秀唱段,县里还专门录制了影像记录和伴奏音乐,“这些影像资料不仅记录了四平调的精髓,还可作为教材,传授新学员。”

  2013年,金乡县人民政府还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借助曲师大的技术力量,对所有健在的四平调剧团老艺人(66人)进行影音唱段、选场、硬乐、代表性唱腔的录制,对山东落子、山东花鼓、山东坠子的传承人进行唱腔、唱段及口述史的音像采录,双方还合作创建了金乡县非遗地方戏、曲艺影音资料库。

  除了影像留存,金乡县还把精彩的非遗节目搬上高校舞台,让大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朱广英、杜庆贤、杜雪亭、刘玉香、张青敏等7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被聘为曲师大客座教授,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们讲授非遗文化。

  此外,在3月1日的“到金乡听戏—金乡县贯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国媒体行”启动仪式上,“金乡县四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和“金乡县四平调剧团”还正式挂牌,这也标志着解散了30年的四平调剧团重获“新生”。

  金乡县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用“有爱、有心、有数、有路、有果”十个字来形容金乡县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的成绩。“在这个建筑越来越雷同化的年代,一个城市要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东西,戏曲曲艺就是金乡独有的标志。”孙立生说,戏曲曲艺可以让这里的人找到自我,找到一种文化认同感。

 [1][2]
编辑:邹淑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