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国内新闻正文

中国发掘“新乡贤”建设乡村文明

2016/3/2 11:00:14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翔霄 王菲菲

  中国多地正大力发掘和弘扬“新乡贤”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元的乡贤正出现在各地农村。

  “‘新乡贤’不是单纯一片树叶,而是一颗种子。他们能够带来一种精神,一整套的生活习惯、处世礼节,他们的回归有利于修复传统。”传统文化学者、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说。

  “乡贤”一词代指中国乡村精英。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贤文化也呈现出凋零之势。2015年,中国公布《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目前,在浙江、湖南、湖北、贵州、甘肃和山西等地,“新乡贤”所发挥的榜样力量已经显现。

  位于王屋山隘口、沁河谷河滩上的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伏村,古时是南抵中原的必经之地,频繁的人员往来,曾吸引众多外地商贩在此驻扎经营,从而形成了几百座民居古建,而受传承保护不力等因素影响,民居古建渐渐破败。

  67岁的延如意原来是镇上的语文老师,2011年退休后回到村里,这位老师的家中整齐排列着三十几个厚厚的文件夹,是他近年来为上伏村的历史文化奔走的成果。从每间房尚且清晰可辨的门匾楹联,到散落在村里已破败不堪的古碑石刻,再到几代村民口口相传的商贾史料,延如意搜集和整理的文字已逾20万字。

  受延如意的感染,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也加入进来。2015年9月,延如意为他倡议组建的“上伏村导游队”进行了培训。土生土长的队长陈苏爱说,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里历史底蕴深厚,却一直没人能像延老师这般不遗余力地挖掘和记录。

  去年冬天,上伏村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称号,其中延如意报送的10万余字材料功不可没。而他本人,也被村民一致推举为“乡贤”。

  中国有许多像延如意一样有乡村情结,与村民有共同语言,愿意做事且能够做成事的乡村才俊,这批涌现出的“新乡贤”正在参与农村治理,守望乡土文明。

  “乡贤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风气和文化。”刘毓庆说,特别是如退休官员、专家学者等返乡献计,这一群体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精神素养,有阅历和广阔视野,有一定人脉,同时对基层民众生活有深刻了解,因此也更具备成为“新乡贤”的条件。

  退休官员回乡在周朝就有先例。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官僚告老还乡后参与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学者表示,中国出现的“新乡贤”将有望推动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