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传承齐鲁家风 弘扬传统文化”大型网络互动活动正文

《我们三代人》:追述汤氏家风记录文化变迁

2015/11/20 14:10:37   来源:新华网    

  《我们三代人》书影 资料图片

  1957年,汤用彤给汤一介(中)和杨辛(左)讲课。资料图片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少年时代,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吟诵庾信的《哀江南赋》。年过七旬后,汤一介着手追述自家的家风,用三年时间陆续写成书稿,并将之定名为《我们三代人》。然而,书稿自2003年写成后,就沉睡在作者的抽屉中,迟迟未能面世,直至2014年9月汤一介去世。

  在汤一介妻子乐黛云的支持下,《我们三代人》日前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记录了汤氏一门三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传承与守望,也是近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汤氏家训:三代一以贯之

  汤霖《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余自念六十年来,始则困于举业,终乃劳于吏事……虽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

  祖父汤霖,晚清进士,1906年与友人合办新式学校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开启了汤氏三代教书办学的传统,也奠定了后代为人为学的精神准则。

  汤一介出生前13年,汤霖就已过世。父亲汤用彤告诉他,祖父平日爱用湖北黄梅乡音吟诵庾信的《哀江南赋》和《桃花扇》中的《哀江南》。而汤一介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大内战之时,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汤用彤在无事时用湖北乡音吟诵《哀江南》。

  “1942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一日,父亲吟诵庾信《哀江南赋》,并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找出这赋,说:‘也可以读一读。’我读后,并不了解其中意义,他也没有向我说读此赋的意义。”汤一介回忆,直到两年之后再读此赋,他才体会到其中的丧国之痛,“由赋中领悟到,我父亲要告诉我的是,一个诗书之家应有其‘家风’”。现在,汤一介的儿子、孙子也都会吟诵《哀江南》,虽然在汤一介看来,晚辈们吟诵起“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时,已全无前三代人的心情,“大概已成为无意义的音乐了”。

  汤霖留给后人的,还有一幅《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他在此图《自序》中写下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16个字,成为汤氏家训。

  “我父亲一生确实遵照我祖父的教训:‘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汤一介写道,汤用彤虽有家学之传,并留学美国,但平日除读书、写作外,几乎无其他嗜好,于琴棋书画全不通,不听京戏,不喜欢酒,只抽不贵的香烟,也从不挑吃,常常穿着一件布大褂、一双布鞋,提着夫人做的布书包去上课。

  虽然在书中并未提及,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静眼中,汤一介本人无疑也是汤氏家训的践行者。“汤一介先生受过很完整的大学教育,但在青年时代刚好碰到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到了晚年,尽管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他有很强的紧迫感,主持了很多大项目,我觉得他似乎都是在表达对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思考。”对于汤一介去世前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陈静记忆犹新,“只要他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声音就是洪亮的,把自己抖擞起来,说不出来的时候,真的就是说不出来了。讲完话之后,他已经没有力气,只能坐轮椅回家。汤先生的这种精神就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具体展现。”

  内惭反思:坦然真诚

  汤霖《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余又内惭,穷年矻矻,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虽愈中寿,宁足欣乎?”

  读过《我们三代人》,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对《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中的另一句话印象深刻:“余又内惭,穷年矻矻,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虽愈中寿,宁足欣乎?”

  “汤霖先生讲的‘内惭’,就是内心惭愧,学不能成名,宦不能立业,汤用彤先生就继承了这种反思意识。”赵白生发现,《我们三代人》中引用了汤用彤在20世纪50年代“思想改造运动”和“三反运动”中的一份思想检查,对他在学术研究上“钻冷门”作了自我批评:“在美国所研究的哲学史,特别是印度哲学史,我在学生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回国以后这种稀奇的‘商品’在学术界贩卖,真正可以希望成为王麻子剪刀,‘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如果说汤用彤的思想检查有迫于压力的一面,那么汤一介在书中的自我反省,则完全出于自觉。汤一介的坦诚,令与他交往颇多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都感到“震撼”。

  在《我与“梁效”》一文中,汤一介用一万多字回顾了自己在“文革”期间参加“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责任毫不回避:“孟子可以说‘以德抗位’,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李贽可以‘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我把中国知识分子这些可贵的美德全都丢掉了。对这些,想起来十分惭愧,愧对那些古人呀!”汤一介说,1978年后,他渐渐地有了一些觉悟,一切应根据自己的“良知”,不再说违心的话,不管是谁说的,都得用自己的头脑来问一问:是否合理?是否有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过错。很多过错可以很简单地推给别人,或者推给这个时代,但是汤先生没有这样做,这体现出他的担当和勇气。”王博说。

  同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老伴乐黛云,与汤一介共同生活了60多年。在她看来,“真诚”是《我们三代人》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我可以对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作忠实的见证。”乐黛云还说,这部书不仅是一些事件的真实记录,而且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心态史、交往史。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杜羽)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