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第二阶段正文

文化遗产保护中城与市的时空对话

2015/10/16 11:5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的城与市从萌芽、产生到繁荣已经历了数千年。透过时空的审视,它都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其功能在以什么方式延续,而对它们的保护又当从何着手。在文化遗产保护日渐重要的今天,思考这些问题尤为必要。

  一、 “城”与“市”从萌芽到产生旧石器时代没有城市,生存资料来源的不稳定性,使那时的人们居无定所。农业生产是聚落形成进而城市产生的前提,时间约在新石器时期。农作物培育的周期性需要,留住了先民逐水草而居的脚步,他们在农田附近聚族而居,挖壕筑墙以确保收获,于是“城”便产生了。

  继后,聚落间为互通有无偶发的产品交换变得频繁且稳定。先是为交易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应需要而产生,随后对手工商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部分农民转化成以技艺为生的手工业者。而专门从事买卖的人则被叫作商人,聚落中他们固定的交易地点被称为“市” 。

  古籍中, “城”的作用主要是自我保护: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以盛民也,从土从成”(《说文》), “城者,可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而市则为: “买卖所之也”(《说

  文》),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孟子·梁惠王上》);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周礼·司市》)这便是“城”与“市”的关系。

  湖南的城头山是迄今为止所见我国最早的古城址,距今至少 6000余年。它占地18.7公顷,有城垣与护城河,在这里发现了可以上溯到 8000年前的稻田遗迹;与此相应的是附近大规模氏族墓群,它表明人们在此聚族而居已经十分久远。在 1991年至 2001年的发掘中,城内清理出了大片房屋建筑基础和街道,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酒肆等表明“市”的成熟。农业与城市以及城与市的密切关系在城头山遗址昭然若揭。

  农耕文明的伟大,不仅使采集天然食物的先民转变成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在于由此诞生了城市的胚胎——聚落;而商业文明的出现则加速了聚落的城市化进程。

  二、 “城”与“市”从互动到博弈古代的城市或因政治中心而显赫,或以地理位置而重要,或因商贸发达而富足。城池不可替代的功能,体现在它能阻挡敌方铁骑,保护人民安居乐业;而市集的发展,亦是守城将士、筑城经费的重要来源。历数千年沧桑,城市在曲折中发展,分裂和战争是城池得以累建的重要前提,而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则是市集存在的基础。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城保护着市、市繁荣了城。

  随着人类向冷兵器时代告别,城池的坚固性受到了火药的拷问,城池的保护功能被极大地削弱了,随着城墙的坍塌,市集被毁、难民们流离失所;但即便如此,只要战争还在进行,城池终会重建,它的保护功能依然十分重要。而给予城池致命一击的恰恰是和平时代的到来,当战争停止,随着各地区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分散走向整合,当各自为政的理念转向共谋发展的思维时,城池原有的保护功能便自然消解。

  在和平的环境里,与城池保护功能的退化相反, “市”却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贸易的需要,都促使商业经营规模不断拓展,都亟欲突破旧有城池的束缚。首先出现的是以城市发展为理由的拆城运动,以突破城池狭小格局所造成的瓶颈;若干年后,随着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旧城的改造运动再次兴起。纵观这一系列的城市改造运动, “市”的发展无疑是重要推手。

  时至今日,当市场经济成了主导,“城”与“市”的内涵业已日新月异。共同的利益促使“长三角”“珠三角”“黄金水道”等国内城市共同体形成,而“一线一路”“新丝绸之路”“亚洲银行”等国际市场模式也悄然兴起。 “市”走出了城池, “城”的主旨亦由保守转化为沟通。

  三、 “城”与“市”的保护与发展我们声讨战争带给古城的破坏,但对为城市发展而拆城却常常宽容。但我们必须清楚,一座城市无论其明天会变得怎样,没有昨天历史就会断线。如今,曾给予我们安全的城池,迫切地需要我们保护,就如同成年孩子对年老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善待的还有城里的“市” ,它所承载的文化生态是古城的灵魂。

  为此,那种将古城的保护理解为将居民大量移出,以便管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没有了文化生态古城会失去活力;同样,引入外商与原住民“换血”的做法也不可取,老瓶和新酒都会失去原来的味道。时至今日,除屈指可数的个别外,多数古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对前者我们需要悉心呵护,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物质与生态环境。而对后者,尽管城市的形态已发生沧桑巨变,但它们的遗址还在、其历史文献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尚存,这便

  是其功能延续的基础,也是其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经济开发的前提。

  为此,我们需要作以下努力:保护遗址,让城门、城墙、钟鼓楼、行政、金融中心、名人旧居及重大事件发生地自诉其史。讲“城”的故事,培养大批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说书者” ,再现昔日辉煌。展“市”的生态,有选择地保留传统的“市” ,以“乡情”拉近与游客的距离。显新“旧”对比,巧妙利用新旧建筑的共生,带给游客意想不到的穿越惊喜。

  回顾历史,在数千年沧桑巨变之后,我国“城”与“市”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功能也在以崭新的方式体现,基于此我们的保护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来源:中国文物报)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