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国内新闻正文

“互联网+”时代出租车改革:该堵还是该疏

2015/10/11 16:21:2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 一面是传统的“招手叫车”,一面是新兴的“网络约车”。在过去的两年间,挟移动互联技术的“劲风”,“专车”“快车”“顺风车”等多种网络约车丰富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收获服务好、价格低等赞誉的同时,网络约车也因为没资质、权责不清、缺乏监管的“野蛮生长”而遭遇多方质疑。

  面对新情况,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让传统行业和新兴业态融合发展?10日,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专车”等新业态有望纳入出租车管理范畴。

  新生业态 堵还是疏?

  长期以来,网络约车处于“灰色”地带。是取缔还是“漂白”,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满大街都是拿着手机等专车的。”北京“的哥”朱红军抱怨说,自从专车出现,自己月收入减少了一半,工作量却几乎增加了一倍。

  北京市民李婧却青睐手机约车:“有时手机约车比出租车还便宜,而且叫车更快、服务更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租车行业管制的基础已被完全颠覆。”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说,传统的管制模式应顺应时代发展,逐步放宽。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教授黄少卿研究发现,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打车软件APP累计账户规模达到了1.7亿个。

  用户数量的增长和用户习惯的改变,倒逼着中国交通业界重思出租车业的改革。在交通运输部下发这两个征求意见稿之前的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率先表示已向滴滴快的发放互联网专车平台的牌照,对约租车行业发展实施准入管理。

  按照监管部门的思路,此次改革原则是“鼓励创新”。改革明确,将新业态纳入出租车管理范畴,构建新老业态共存的多样化服务体系。

  “鼓励专车发展是方向,但是专车必须接入行业城市的出租车管理平台。企业要逐步接受政府的规则,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通道。”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虞明远说。

[1][2]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