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专题询问正文

省发改委李关宾:山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绩显著

2015/7/22 17:59:33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姜瑞丽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关宾

  中国山东网7月22日讯(记者 姜瑞丽)7月22日下午,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山东省统筹推进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关宾在回答山东省委常委金述龙提问时表示,“十二五”以来,全省坚持以规划计划为引领,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统筹各方面资源,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省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也分别达到了75%以上和70%左右,全省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差距缩小到1.73:1,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各类养老床位达到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9张。

  李关宾说,“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城镇化水平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增强等,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省委把“民生保障”作为“十三五”规划建议前期研究的13个重点专题之一,责成省直有关部门认真分析研究,力争更准确地反映我省发展实际,更科学地引领社会保障领域的各项工作。目前,已形成“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正在配合省委起草“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根据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精神要求,初步确定我省“十三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目标是: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强制度衔接,强化政府责任,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形成覆盖全民、整合城乡、均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个原则目标基础上,重点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就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把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谋划、综合研究,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逐步破除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比如初步提出进一步把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5:1的目标。

  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就是在“保基本”的大前提下,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持续、有序、合理增长,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扩大受保群众受益面,实现应保尽保。

  更加注重“健全体系”。就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行法定人群全面覆盖, 以社会救助为托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积极构建以商业保险为补充层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扩大保障支持和保险支付范围,拓展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提高保险统筹层次,建立个人缴费激励机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保障基金筹措使用及运营监管。

  更加注重“促进公平”。就是坚持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通过更高层次的社会统筹和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在保障待遇上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享有平等机会和权利,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在保障责任承担上实现国家、社会组织与个人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平衡。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就是立足制度的长远发展,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稳定运行的长远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参保个人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中长期平衡。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力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李关宾说,为抓好以上思路目标的落实,省政府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重点任务和措施。在规划《纲要》框架下,分领域研究制定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卫生计生事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领域的专项规划,通过专项规划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步骤和时间进度等。在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逐步分解落实规划《纲要》和各个专项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分年度逐步推进实施。对各市规划计划编制工作,加强指导,对规划计划落实情况加强督促和评估,确保“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社会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得到实惠、增强获得感。

编辑:姜瑞丽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