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82年 人物:老汪
两三百人报考仅6人考取
49岁的老汪1982年参加高考,距离高考恢复没几年。当时考完后包分配,当年他所在的是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有两三百人报考,仅有6人考取。由于当时复习资料很少,“一本复习材料大家都传抄,老师还得亲自用油印机给大家复印。”后来,老汪凭借努力考上了贵州大学中文系。
时间:1992年 人物:王波考前一年如魔鬼般生活
1992年参加高考的王波现在是北京一家环保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自己对高考的记忆是“噩梦”。因为山东人口多,考生多,名额少,大家都很拼命,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前的一年简直是魔鬼般的生活,竞争太激烈”。不过回头看来,他依然感谢那段日子。“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就在家乡山东高唐县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因为高考,我从家乡来到天津,考上了天津外国语学院。”他说。
时间:2012年 人物:于清元
一人持“枪”全家参战
20岁的于清元2012年参加高考。在她的记忆中,高考就像一场“全家总动员”,“虽我一人持枪,后面全家人都参与了‘战斗’”。父母生怕对她备考产生影响,许多工作或社交活动都搁置了,一切服从高考。于清元认为,现在高考的意义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绝对,高考成功并不意味着成为人生赢家,但对于这场历练,青年人依然需要。(据新华社)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