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社会新闻正文

聚焦中国应对地震灾害 测震台网覆盖约90%国土面积

2015/5/12 16:35:57   来源:新华网    

  地震是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我国地震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分布广。从过去的“震时救灾”到当前的“综合减灾”,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构筑了我国综合减灾三大体系,正在尽可能将震灾损失降到最低。

  监测预报: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 测震台网覆盖大陆约90%国土面积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报难就不做,这是‘慢功夫’,更是‘硬功夫’。如果不开展这方面科学研究我们就落后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介绍,地震是断裂带上应力积累和突发释放的产物,地震科学研究和监测预报的重要任务是对这些断裂开展深入研究和动态监测。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总结国际国内地震预报经验教训基础上,“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被提上日程。我国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位于印度板块推挤中国大陆的“东构造结”附近,构造复杂,有着长期进行地震监测的基础,是理想的、天然的地震预报实验场。

  “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去年底正式启动。“我们将通过对川滇地区的活动断裂探查和地壳精细结构探测,达到对强震进行以物理为基础的预测。”张晓东说。

  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是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建成了3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点,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观测线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进一步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

  中国地震局去年专门制定了全国7级地震危险区强化监视跟踪方案。针对地震重点地区持续强化监测,2014年完成了1675个流动地磁测点、6700个重力测点的观测。

  同时,我国通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首都圈地震观测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等项目,基本建成了地震背景场观测台网,地震监测体系初具规模。

  这些测震台网覆盖了我国大陆约90%的国土面积,陆域测震能力普遍已达到2.5级,华北、东北、华中、西北、华东地区基本达到2.0级,首都圈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达到1.5级。

  目前,全国2/3的国土面积能实现地震自动速报,一般在震后2到3分钟给出自动速报结果,正式速报在10到30分钟内完成。

  灾害防御: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开始全面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从“地上不设防”进而到“把地上搞结实”。

  “把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国家实施农居工程,逐步改变了农村“小震致灾”“大震巨灾”的状况,有效减轻了人员伤亡。截至2014年底,全国除上海市外30个省区市均开展了农居工程示范试点,共建成1040万户,惠及4000多万人。

  农居工程已经在一些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2004年率先实施农居工程以来,实现了5级地震“零伤亡”,6级地震“零死亡”。

  地震导致建筑损毁是造成人员伤亡重要原因。“减隔震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降低震害损失的‘法宝’。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在仙台、福岛震中区域有几百栋隔震建筑,震后无损,其中包括超过100米的高层隔震建筑。

  中国地震局正在推广减隔震等技术应用,云南、北京、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已建成减隔震建筑3000多栋。2008年开始建造的全球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云南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就采用了混合减隔震技术。

  “把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基情况、活断层分布等,城市新建的重要设施、居民小区等就尽可能避开危险区域,已经建设的重要建筑设施就能尽早采取防范措施。我国大规模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始于“九五”期间。目前已完成59个大中城市活断层探查,另有24个大中城市的活断层探查正在开展中。

  中国地震局表示,下一步要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主要活动断层的调查,加快推进省会城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活动断层探测。

[1][2]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谭静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