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山东新闻正文

山东16名戏迷凑钱排戏闹元宵,在20多个村庄免费演出

2015/3/13 8:53:2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红军

  “晴和天气日初长,斗芳菲春花满放。俺只得就芳尘逍遥前往……”胡琴咿呀,铜锣响亮。3月2日,走进惠民县姜楼镇西牛村,一阵阵悠扬的乐器声伴随着清脆悦耳的戏曲声弥漫在村里文化广场上空,众多观众热情高涨,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

  正在演出的是惠民县姜楼镇沙赵村曹曰峰、西牛村牛兴亮等16人组成的庄户剧团。从农历的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这16人的庄户剧团一天两场,在全镇20多个村庄巡回演出,《钓金龟》、《智斗》、《秦琼卖马》、《打龙袍》等折子戏选段,让村民们饱了眼福。

  “从2004年开始,我们每年都组织闹元宵,以前就是村里几个好事的凑在一起,穿着普通服装,简单清唱几个小段。”曹曰峰表示,但现在村民们的“口味”在变化,“我们凑了10万元买道具服装,凑了2万元请老师排练折子戏,自己开车去村里免费演出,连饭都不在村里吃……”

  在戏剧演出时,演员需要戏服和一些道具,而一身凤冠霞帔的戏服,便宜的也得几千元。曹曰峰就把剧团成员集合在一起,把穿戏服演出的想法和大家一说,没想到得到了大家一致支持,“凑钱买服装道具”。曹曰峰带头拿出2万元,这样你3000、他2000……16人凑齐了10万元。

  河西马村的马广玉,今年71岁,收入就是靠种地,但也执意拿出1000元钱交给曹曰峰,“自己存钱也没有用,就是为父老乡亲们作点贡献。”于是,曹曰峰带着凑的钱,到淄博购买了折子戏所需要的乐器、服装、头饰,每人一个拉杆箱装自己的行头。

  但是,“剧团人员”以前大都是自娱自乐,没有上过正式舞台,演出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去年腊月,曹曰峰就联系滨州市京剧团聘请专业人员,给大伙儿培训了两周。从服装穿着、化妆、形体、步调、唱腔,甚至一个眼神和表情,大家都得到了精心指导。

  “我们的培训每天9点开始,下午5点才结束。只要演员家里没有事,他们都会按时到。有一次,牛兴亮一个音调把握不准,晚上9点多还跑到老师那儿请教音调。”曹曰峰说,“想不到京剧有这么多东西要学,每堂培训课下来,大家都有收获。”

  尽管他们没有经费,没有演出费,演员们的热情却是高涨。从正月初五到十六,演员们自己开车巡回20多个村庄进行演出,行程1000多里。“马本林、牛兴亮不喝酒,就让他们两个当司机,面包车是自己的,我提前让他们加满油了。”曹曰峰说,“有时候唱戏和地里的农活发生冲突,大家就先安排好。”

  据介绍,新唐村的张福增养了80多只羊,他出来唱戏,羊的喂养全交给了妻子一个人,累得老伴儿腰酸腿疼,可演出一场也没耽误。肖淑华感冒,孩子们让她在家休息,她晚上输液,白天继续唱戏。在春节演出期间,整个剧团20多个人,没有一人耽误演戏。

  庄户剧团演员们的付出,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曹曰峰回忆说,“扎戏台需要音箱、固定舞台,一家五金电器的老板免费给剧团提供一切用品。去王集村演出时,一家饭店的老板义务开着自己的客车送演员到村里。在董李村演出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硬是把两包糖放在了演员的行头箱里。这位老人说,‘你们开车这么远来免费演出,不吃村里一顿饭,这两包糖是我的心意,你们就收下吧’”。(记者 王红军 通讯员 王军)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谭静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