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画家李延声总是随身带着一份1986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每外出到一地,他都会循着名单去寻找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为他们作肖像画。
这是一份与时间赛跑的工作。2011年至今,李延声共为196位非遗传人画像,而在此期间,名单上的226人离开了人世。
在今年提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中,李延声指出,不少非遗传人年老体弱,后继无人,呼吁政府加大对他们的“抢救性保护”。这位72岁的画家如今最大的担忧是许多优美的民间技艺在时代变迁中被边缘化,被人们所遗忘。
“我的非遗传人肖像画中,知名的少,很多都是默默无闻的农民。”李延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11年,中国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遗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受其鼓舞,曾为作家冰心、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作画的李延声开始辗转寻找这些非遗传人。除了用毛笔捕捉他们的风采神韵,他也坚持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故事。
“作画的过程通常只要半小时到一小时,但在此之前我会先采访他们,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情感。”李延声说,“中国绘画的核心是传神,与真人交流,才能画出他们的精神。”
2012年,李延声在成都的一家养老院中找到了曲艺“金钱板”的传承人邹忠新。听说北京来人为他作画,年近90、双目失明的邹忠新特意穿上崭新的演出长袍,在敬老院中举行了一场说唱表演。李延声非常激动,在竹板声中完成了他的肖像画。
在李延声的画集中,非遗传人表演着传承了千百年的独特技艺,或雕刻着珐琅器,或抖着空竹,每张画作都配有对非遗的介绍和传承人的人生际遇。他希望自己的肖像画作能记录这个时代,也让非遗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看到。
一些艺术家,如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古琴大师李禹贤,在李延声作画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另一些则为贫穷所困。李延声曾为海南黎族村落里的“黎锦”艺人作画,惊叹于这门纺织技艺中的独特民族文化。但当地人告诉他,因为耗时耗工,利润微薄,因此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门手艺。
他因此提议对部分民间工艺作品减免征税。“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都像茅台酒、紫砂壶那样经济效益好,能够依靠市场生存。”他说。
除了用提案为民间艺术请命,李延声还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非遗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而现在的年轻人每天上网关注的都是现代和西方的东西,希望他们能更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