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国作家莫言与同样拥有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对话“文学与人生”主题。
中国山东网12月16日讯(记者 周玉森)当法国的波尔多红酒遇上高密的十八里红,当中国的诺贝尔奖相会法国的诺贝尔奖,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学火花呢?12月16日上午,作家莫言与同样拥有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聚首山东大学,在数千名象牙塔学子面前,进行了一场“文学与人生”的对话。
莫言对于国人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勒·克莱齐奥则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法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今年8月,他和莫言曾在西安相聚,时隔4个月,两人再次在山大对话,用莫言的话说,这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两位大师围绕“文学与人生”的主题,畅谈了各自的生活感悟和文学道路。
聊人生:东西方两位文学大师童年都曾挨饿
说到今天的主题文学与人生,莫言提到,“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所区别而已。” 文学肯定会影响人,甚至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没有人生,没有每个人具体的生活,哪有社会生活。如果这些的话,文学就不会存在。因为文学是有了人才有的,所以文学与人学息息相关。”
大师总是有着共同之处,今年74岁的勒克莱齐奥先生也认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非常的紧密,“我出生的时候,我所处的国家是没文化的,那个时代非常黑暗,生活也是非常的困难。但是后来当我接触到文学的时候,我还是燃起了希望。”
他回忆自己的童年,在那个战争年代,1944年,他和母亲外婆逃到山区里面躲避,当时能和家人一起收麦子就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而那段饥饿难挨的岁月也让他终身难忘,也是在那段时期他接触到了文学。勒·克莱齐奥说,和莫言先生一样年轻时他们都有过生活困难的经历,以至于两人的作品中,对于土地的歌颂,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都很深。
听到勒·克莱齐奥小时候也和莫言一样挨过饿,现场主持人山东大学陈炎教授则幽默的评价道,“看来挨饿对于获得诺贝尔奖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对于生活苦难有深刻体验的人可能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