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正文

泰安文广新局张云鹏:非遗活态传承才能焕发生命力

——专访泰安市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张云鹏

2014/9/17 10:37:32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姜瑞丽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于9月15日正式启动,近日,泰安市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张云鹏在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与时俱进,应该提倡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通过注入一定的市场元素,让非遗项目形成的技艺和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才能焕发出活力。

  泰安多措并举保护非遗 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谈起泰安各个层级的非遗项目,张云鹏如数家珍。“泰安的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里,有一些是文化空间类的,如东岳庙会,展现的是传统的民俗、习俗;有一些是信仰习俗的展现,如石敢当信仰习俗,体现石敢当镇宅保平安;还有一些是传统戏曲项目,如泰山皮影戏,现在是泰安市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

  记者了解到,泰安市已经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36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0个,市级107个,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类别,全面体现了泰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泰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

  对于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泰安市下大力气,采取了多项举措。“今年跟教育局联合办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全市总共有365个县以上非遗项目,根据进课堂不同的实际和需要,选出了351个,几乎所有项目都选进去了。” 张云鹏说,非遗项目进校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保护非遗从学生和孩子抓起,让他们由感知到感兴趣到参与,有些孩子开始进行模仿甚至跟传承人建立联系,泰安市正通过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建立传承基地、传习所等多种途径,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张云鹏向记者介绍,目前,泰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已经顺利结束。

  众多非遗“濒危” 泰山皮影绝地逢生

  提起非遗传承人,不少人脑海中会联想到这样的画面,白发苍苍的老人,独守一门技艺,整日为“绝活儿”后继无人而烦忧……这种描述未免过于以偏概全,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非遗项目濒临消亡的窘境。

  泰安也存在这样面临传承难的非遗项目。张云鹏说,“东平的渔鼓,宁阳拉魂腔,有些小的传统戏曲类的项目传承比较困难,与传统的手工艺相比,这些项目本身受众群体较小,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加至现代生活节奏的冲击,都制约着它们的传承和发展。” 类似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也同样存在,基于抢救性保护原则,山东将部分濒危非遗项目优先列入四级名录体系,给予多方面扶持,泰山皮影戏便是抢救性保护的受益者。

  “同样是非常典型的传统戏曲项目,泰山皮影戏的保护传承非常好,现在是泰安市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走进台湾、香港甚至海外进行表演,今年夏天还吸引了很多外宾前来观看。”张云鹏说。

  非遗活态传承需贴近现实、增加自身活力

  泰山皮影戏的传承不仅没有遭遇“濒危”窘境,反而焕发出新的蓬勃的生命力。通过解剖这只“麻雀”,张云鹏对于面临消亡的非遗项目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对于抢救性保护,张云鹏更青睐生产性保护。

  张云鹏告诉记者,从文化部门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积极申请保护经费,提高传承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国家、省、市都会有一些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通过政府提供一部分,社会筹集一部分,自己解决一部分的途径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建立传习所、传承基地,解决非遗传承的场地问题。

  “现在国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越来越重视,但是仅仅依靠财政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一个项目能否具有生命力传承下去,还是要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否则最终只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保留下来,难免会有一些东西最终成为文化记忆。”张云鹏说,非遗的传承面临着一种很无情的社会现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被挖掘出来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很多东西随着历史淹没了,能不能传承下去,就要看其自身是不是具有生命力。

  对此,张云鹏认为,输血不如让其自身造血,对非遗项目而言,增加本身活力,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有些项目我们提倡生产性保护,通过注入一定的市场元素,让相关的技艺和产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样就有了活力,无论如何,非遗传承需要有载体,如果这些载体不被市场认可,传承就非常困难,无论国家下多大气力,可能最终只是作为博物馆里一件东西、一个门类来展示,当然这也是一种保护的方式,但活态传承还是最好的。泰山皮影就比较注重与现在社会节奏和现在文化生活的气息相结合,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张云鹏说。 ()()()()()()()()

编辑:姜瑞丽    责任编辑:谭静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