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正文

1956,沈从文在济南

2014/5/17 17:11:34   来源:中国山东网综合    

  1956年10月10日上午,一个50多岁的人走进山东师范学院。门房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什么也不干。”门房笑了。他在文物室看了两个钟头。中午下课,千百学生拥挤着出门上饭堂,他夹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挤来挤去,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他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又想,即使“报上名来”,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如果听说是巴金,大致不到半小时,就传遍了全校”。

  这个挤在千百年轻学生中间的人,是沈从文。

  沈从文这次济南之行,是以历史博物馆文物工作者的身份出差南下,济南是第一站。8日上午11点左右到的济南,13日下午离开。前后不足6天,却给妻子张兆和写了9封信,约一万五千字,仔细描述了他在济南的所见所闻。

  到济南的第一天,沈从文在下午七点就给张兆和写信,信里说:“济南给从北京来人印象极深的是清静。街道又干净,又清静。人极少,公共汽车从不满座,在街中心散步似的慢慢走着,十分从容。……济南的住家才真像住家,和苏州差不多,静得很。有些人家门里边花木青青的,干净得无一点尘土,墙边都长了莓苔,可以从这里知道许多人生活一定相当静寂,不大受社会变化的风暴摇撼。但是一个能思索的人,极显然这种环境是有助于思索的。它能帮助人消化一切有益的精神营养,而使一个人生命有光辉的。”

  寥寥几句话,沈从文就捕捉到了当时济南城的气息,而这种对城市的寂静的感受,无疑也因为,他生活的北京早已躁动起来。

  在济南的那几天,沈从文接触了有声望的老文化人,到山东博物馆等地看了陈列和库房。其间,他到趵突泉吃过饭,赶了千佛山的庙会。到大观园,觉得“和东安市场差不多,纵横许多小街,还有四五个戏院分布在周围,好几十家馆子都干干净净”。在上新街南头,沈从文看到一组建筑,觉得“仿佛宋人画的仙山楼阁”,一问才知道是万字会总会机构,“二十世纪道教的回光返照最后一座建筑”。

  离开济南的那天早上,沈从文在自己住的广智院小楼上给张兆和写信:“早上钢琴声极好,壮丽而缠绵,平时还少听过。声音从窗口边送来,因此不免依旧带我回到一种非现实的情境中去……琴声越来越急促,我慢慢地和一九三三年冬天坐了小船到辰河中游时一样,感染到一种不可言说的气氛……至于一支好曲子,假若它真有光彩,就永远不会失去。只有把它的光彩和累代年轻生命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力量,或者使一切年青生命在遭受挫折抑压时,还能够战胜这些挫折抑压,放出年青生命应有的光辉。”

  今天我们看沈从文对济南的细腻感受和优美文字,觉得对一个作家而言,十分平常,但其实,在1949年前后,他经历了精神危机、崩溃,甚至自杀。1951年沈从文随北京土改团到四川参加土地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中,他看到人人都在一种不可理解的力量的支配下,“每每听到锣鼓声,大都如被土地的平静所吸收”,“反而给人以一种异常沉静感”。历史无比喧闹中,一个敏感细腻的文人安静地站立,还是决定把“一生受社会或个人任何糟蹋挫折,都经过一种挣扎苦痛过程,反报之以爱”。

  沈从文所住的广智院,如今依然还在,只不过已经不是博物馆。有一次我到齐鲁医院去,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抬头看,浩荡云层下,医院的新大楼高高耸立,一处古雅的低矮老房却静立大楼之下,恍若一个安静祥和的老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广智院。

  心里一动,就想起沈从文来,58年前沈从文在这里小住时,没有高楼和喧闹的人群,但有躁动的政治氛围。广智院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沈从文也“幸运地”活到了86岁。历史终于让有生命质地的安静,获得了应有的尊严。

  在那些喧嚣骚动的年代,终会安静地涌出一些人,一声不响地制止人心和时代的恐慌——— 虽然这种安静的力量,也许要等很久才被世人认可。

编辑:王丽    责任编辑:谭静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