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中国山东网新闻 山东声音正文

公共自行车"掉链子",缘于政府"大撒把"

2014/4/15 15:54:04   来源:大众网     作者:薛家明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然而4年多的时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民心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4月14日《京华时报》)

  骑自行车出行,不仅经济实用、低碳环保,而且还能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城市交通全面进入开车不如走得快的“堵时代”,自行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一边群众热衷,另一边是武汉市政府大力推动,可公共自行车项目却依然“掉了链子”,最终沦为“闹心工程”。

  事实上,武汉市政府在公共自行车项目上,花费的心思不可谓不多,投入的资金不可谓不给力。从2009年至今,武汉政府部门仅给予鑫飞达一家运营商的项目补贴,就达5000万,加之间接投入已超过3亿元。同时,武汉市积极探索,以城市广告费折合项目投资的路子,在不直接投入财政资金的情况下,推动民心工程“上马”,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制度创新。然而,在费劲心思之后,公共自行车项目依然“烂尾”,更值得深思!

  武汉所采取的“政府引导+民企运营”运营模式,对企业运营能力要求很高。毕竟,政府给予的“广告收益”,不是真金白银需要有超强的变现能力。而私营企业逐利的天性,又会让他们以满足自己的盈利,为优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监管上严格把关。但遗憾的是,虽然“坏车太多”、“无车可租”等问题屡屡被市民、媒体曝光,见诸网络和报端。但相关部门却始终“按兵不动”。

  因此,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掉链子”,并不是“武汉模式”的失败,而是缘于监管的“大撒把”。换言之,杭州、太原等采用“政府投入+国企运营”模式的地区,如果监管不给力,最终也会“疯一把就死”。有管部门要在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烂尾”中,要捕捉的灵感是,民生工程不能只顾上马,还要一路监督到底。否者,即使制度在创新,投入的资金在多,也逃不过叫好不叫座的窠臼。

编辑:单非    责任编辑:谭静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